家长帮

重视教育的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

国学教育土凤凰供稿
        中国自夏、商、周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礼记?学记》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孔丘继承了这种重教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他在前往卫国的旅途中,与弟子讨论到这个问题。《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里论说的是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重要条件:首先是“庶”,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是“富”,要使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再次是“教”,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相互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孔丘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认为先要抓好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就应当抓教育建设,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
孔丘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要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特别是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不宜只用强制性的刑罚,而应加强感化性的礼教。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风俗,人民就有廉耻之心,而且归服于领导。所以对人民进行政治伦理说教,转变人民的思想,有助于国家社会进行自上而下的整顿,朝着恢复周礼的政治目标前进。
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是建立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认识基础上的。孔丘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提出这一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突破,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孔丘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有的人缺乏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那是因为没有受教育而且处于恶劣环境影响之下。为了使人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就要特别重视教育。
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孔丘认为人要发展,教育条件是很重要的。人一生中的任何发展阶段,教育都是最重要的,哪一阶段缺乏教育,哪一阶段就要落后以至发生偏差。特别是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尤其重要。他说:“少成若天性,习贯之为常。”少儿时期通过教育养成的智能,犹如天生自然一样。他还主张人应当终生不断受教育,这样才使知识的掌握和道德的修养不至于停顿、倒退,这个全人生的学习教育过程,要到进入坟墓才算结束。
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他认为人的生活环境应受到重视。要争取积极因素的影响,排除消极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一方面强调居住环境的选择,主张“里仁为美”,另一方面强调社会交往的选择,主张“就有道而正焉”。这种具有唯物主义因素的教育主张,后来由儒家后学加以继承和发挥。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种观点,是孔丘人性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人性问题,孔丘还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就是中人这部分,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他们谈高深的学问。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属于中人这个范围,对中人的发展,教育能起重大作用,因此,他在实践上强调重视教育,这是孔丘教育思想有进步意义的一方面。至于他把人性分成等级,并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这是不科学的,是他人性论的一个缺憾。
    上一篇:孔子教育的内容 下一篇:孔子生平简介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