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春秋》 孔子教育思想

国学教育土凤凰供稿
         孔丘68岁自卫返鲁,有时间从事史事的搜集和编纂,有阅读鲁国档案史料的条件。他据鲁史记、周史记等史料而作《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灾异等方面材料,共有1232条。他编《春秋》是为了寄托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刘供给后世效法。孔丘在《春秋》这部书中维护名分,寓意褒贬,贯注他的学说,他表示说:“要理解我的人,只有通过《春秋》;要指责我的人,也只有抓住《春秋》。”《春秋》作为历史教材,是一部提纲挈领的教学大纲。由于记事简略,言辞古朴,后来有人为了学习的方便进行了阐释和补充,称为《传》,流传至今有三部,即《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氏传》,合称《三传》。《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以上六种教材,各有教育任务,对人的思想教育都有重要价值。《诗》教使人态度温和,性情柔顺,为人敦厚朴实,而不至于是非不辨;《书》教使人上知自古以来历史,通晓先王施政之理,而不至乱作评论;《礼》教使人恭敬严肃,知道道德规范,而不至于做事没有节制;《乐》教使人心胸宽畅,品行善良,而不至奢侈无度;《易》教使人知道人事正邪吉凶,事物之理的精微,而不至于伤人害物;《春秋》之教使人知道交往用辞得体,褒贬之事有原则,而不至于犯上作乱。这些看法,影响着后世对这六种教材的利用。
他的教学内容存在三方面特点:其一,偏重社会人事。他的教材,都是属于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而不是崇拜神灵。他虽不是无神论者,但对鬼神持存疑态度,敬鬼神而远之。他不谈“怪、力、乱、神”,不宣传宗教迷信思想,不把宗教内容列为教学科目,这种明智的态度,成为中国古代非宗教性教育传统的开端。其二,偏重文事。他虽要求从政人才文武兼备,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毕竟是偏重文事,有关军事知识技能的教学居于次要地位。孔丘本人善于射御,也对弟子进行教学,常带领弟子习射于射圃;对军旅之学也能精通,并传于冉求、樊迟等弟子,但未普遍传授。其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他所要培养的是从政人才,不是从事农工的劳动者,他不强调掌握自然知识和科学技术,他既没有手工业技术可传授,也没有农业技术可传授。他认为社会分工有君子之事,有小人之事,“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与小人职责不同,君子不必参与小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所以他从根本上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樊迟要学习种田、种菜,他当然拒绝,背后还骂樊迟是小人。按这种倾向培养的结果,绝大部分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孔丘继承旧贵族教育传统,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制制造理论,造成深远的历史影响。
    上一篇:孔子的德育原则 下一篇:《乐》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