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孔子教育思想
国学教育 由土凤凰供稿
孔丘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彻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取得了成效。他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
因材施教的提出,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孔丘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开办私学,其众多学生的情况颇为复杂。就年龄来说,多数是青年,也有部分是成年,年龄差距较大;社会成分也各式各样,贫民、小生产者、商人、地主、贵族都有;又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很大差别;要求也不一致,有的请教几个问题就走,有的则长期追随左右,流动性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集中统一的教学是不可能的,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来进行教育,才能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因材施教是适应这种需要的最好方法,有利于加速各种人才的成长。
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丘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时个别谈,有时二三人或四五人聚集一起谈,方式较为灵活,他了解学生的志向,就是通过几位学生自由交谈而达到的。第二,个别观察。注意从学生的言论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是重要的,但也要避免单凭言论作判断的片面性,因此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只凭公开场合的行为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还要“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有片面性,还应对行为的全过程进行考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很多经验,认为不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通过了解,孔丘熟悉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作出了评价。《论语》中有多处记述,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这是从品格优点方面作的评价;“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这是从缺点方面来分析;“师也过,商也不及”,“求也退”、“由也兼人”。这是从两者的比较来区分特点。他对学生了解透彻,仅用了一两个字就概括了某有学生的个性特点。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论语》中记载许多学生提问什么是“仁”,孔丘根据樊迟未知仁的基本思想、颜回未知仁与礼的关系、仲弓与子贡不知实行仁的方法、司马牛为人多言而躁、子张为人偏激等等情况,作了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的角度不同,但都围绕着仁道这一中心原则。
《论语》中还有一针对学生缺点进行因材施教的事例。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就去做吗?”孔丘答:“家里有父兄,怎能自作主张就去做呢?”冉求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就去做吗?”孔丘答:“当然应理解去做。”公西华对此很不理解。孔丘说:“冉求遇事畏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去做。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抑制一下使他审慎些。”这一具体的生动事例,表明他能区分不同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因材施教。
孔丘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出一大批有才干的人才。其中尤其杰出的有10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朱熹注:“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所谓“四科”,并非设教之时分设四个专业,而是因材施教的结果,培养了四方面的人才。
因材施教的提出,有其客观的历史条件。孔丘适应社会变革对人才的需要,开办私学,其众多学生的情况颇为复杂。就年龄来说,多数是青年,也有部分是成年,年龄差距较大;社会成分也各式各样,贫民、小生产者、商人、地主、贵族都有;又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素养、性格特征存在很大差别;要求也不一致,有的请教几个问题就走,有的则长期追随左右,流动性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集中统一的教学是不可能的,只有从各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来进行教育,才能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因材施教是适应这种需要的最好方法,有利于加速各种人才的成长。
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丘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时个别谈,有时二三人或四五人聚集一起谈,方式较为灵活,他了解学生的志向,就是通过几位学生自由交谈而达到的。第二,个别观察。注意从学生的言论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是重要的,但也要避免单凭言论作判断的片面性,因此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只凭公开场合的行为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还要“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有片面性,还应对行为的全过程进行考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很多经验,认为不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通过了解,孔丘熟悉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作出了评价。《论语》中有多处记述,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这是从品格优点方面作的评价;“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这是从缺点方面来分析;“师也过,商也不及”,“求也退”、“由也兼人”。这是从两者的比较来区分特点。他对学生了解透彻,仅用了一两个字就概括了某有学生的个性特点。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论语》中记载许多学生提问什么是“仁”,孔丘根据樊迟未知仁的基本思想、颜回未知仁与礼的关系、仲弓与子贡不知实行仁的方法、司马牛为人多言而躁、子张为人偏激等等情况,作了不同的回答,这些回答的角度不同,但都围绕着仁道这一中心原则。
《论语》中还有一针对学生缺点进行因材施教的事例。子路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就去做吗?”孔丘答:“家里有父兄,怎能自作主张就去做呢?”冉求问:“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要立即就去做吗?”孔丘答:“当然应理解去做。”公西华对此很不理解。孔丘说:“冉求遇事畏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去做。子路遇事轻率,所以要抑制一下使他审慎些。”这一具体的生动事例,表明他能区分不同特点,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因材施教。
孔丘实行因材施教,培养出一大批有才干的人才。其中尤其杰出的有10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朱熹注:“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见。”所谓“四科”,并非设教之时分设四个专业,而是因材施教的结果,培养了四方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