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孔子的思想是培养得才兼备的君子 孔子教育思想

国学教育土凤凰供稿
   孔丘属于平民中的士阶层,他对于贵族统治者实行不人道的奴役和剥削,造成人民贫困不能安居的状况,存在不满,他谴责“苛政猛于虎”,要求适当照顾人民的利益,消除苛政,避免贫富两级分化,改变动乱的社会现状。但他又认为自夏、商、周以来一些基本制度如氏族宗法制、贵贱等级制等是经过历史考验的,不应改变。而那些不是基本的、可以改变的方面,也不能用人民革命的方法,而是要由当政者自上而下采用缓和的办法来改良社会,使社会恢复正常的秩序。在这会大变革时期,孔丘不是革命者,也不是顽固的保守者,而是一位政治改良主义者。他的思想,基本上代表开明的奴隶主贵族利益,主张开明的贵族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

孔丘在政治上“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他以古代圣王为典范来改造社会,认为是和会要改变,应按照三个阶段来发展。他提出:“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齐为五霸之首,代表春秋动乱社会,鲁为周公后裔的封国,代表西周的小康社会,道是指尧舜之世大道得行的“大同”社会。孔丘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大同社会,而改良政治的现实目标是努力恢复西周的礼制。

孔丘继承西周“敬德保民”的思想,主张采用德政。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认为能施行德政,就会像北斗受到众星拱卫一样,受到人民的拥戴。德政是依靠人来实施的,关键在于得人,改良政治就应当“举贤才”,把平民中的贤才推举出来,在位理政,使百姓信服,才会有好的政治。

他所主张的政治改良路线,需要一批贤才才能实行。贤才并非天生而就,而是平民之中的士经过教育提高,才成为有道德有才能可从政的贤才,也就是君子。孔丘对子夏明确地提出培养要求:“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表明他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将士培养成为君子。

对君子的品格,他特别重视,《论语》中谈到君子就有107次之多,有些论述是具有代表性的。《论语·宪问》载:“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已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已以安百姓。修已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从对话可看出,君子的品格可归为两方面,对己要能“修己”,对人要能“安人”,以至“安百姓”,“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修养自身是从政治人的先决条件。孔丘对君子强调三方面的修养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方面的修养都必要,其中最为注重的是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

孔丘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可简括称之为“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此话虽为子夏所述,但确实代表了孔丘的教育观点。

“学而优则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过向做官的途径,培养官员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学习成绩优良是做官的重要条件,如果不学习或虽经学习而成绩不优良,也就没有做官的资格。孔丘对实行“学而优则仕”态度非常明确,他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贵族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学习与做官有了密切的联系,他鼓励学生们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必担心没有官做而学习的念头,既然已学为君子,不做官是没有道理的,子路心直口快说出“不仕无义”,这是有代表性的。孔丘积极向当权者推荐有才能的学生去担任政治职务,但他在输送人才时也坚持一些原则:首先,学不优则不能出来做官,其次,国家政治上了轨道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宁可退隐。孔丘培养的一批弟子,大多或早或迟地参加政治活动,他们“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写而优则仕”口号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封建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它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反映了一定的规律性,直到现代还有实际意义。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