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9252儿童网 首页当前位置: 9252儿童网 > 科普 > 文化常识 >
  • 女 厅额出于《诗经·小雅·斯干》:“如竹苞(茂盛)矣,如松茂矣。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欺)矣。”竹子丛生,松叶隆冬而不凋,根基稳固而又枝叶繁茂。此诗本为成......阅读全文
  • 御 碑 亭“宸翰”即帝王墨迹所在。此碑为乾隆游山时所建,结构精美。高大的砚石御碑上,四面分别刻着乾隆四次临幸时作的四首诗:......阅读全文
  • 范公祠今正楷字为顾廷龙所书。取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坊原立于范庄前(今苏州二十二中,原范氏义庄所在),毁于十年浩劫。此为纪念范仲淹一千周年诞辰......阅读全文
  • 卓 笔 峰这是天平山上最奇特的大岩石,有三四丈高,石身滚圆,可五人围抱,上尖下粗,耸立在双石之上,酷似一枝卓然直立的毛笔。题名是一种形容,催人联想:“巨灵挽健笔,何年......阅读全文
  • 望 湖 台山顶为望湖台,平坦宽广,能容数百人,“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天之风飕飕,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高启《游天平山记》)。太湖七十二峰,如隐如现,湖水浩淼无边......阅读全文
  • 上 白 云上白云是天平山的最高处,攀登上白云,一路饱览奇石异峰:牛头石、剪刀峰、莲花洞、龙头石、蟾蜍石等。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刻石最后写了人们一步步登......阅读全文
  • 中白云亭一名“小石屋”,是个可容六七人的石穴空洞,三面壁立,上覆盖大石,俨如屋子,因名。另上白云有大石屋,又名“白云洞”,也是三面壁立,上覆盖二大石,可容数十人。明......阅读全文
  • 回 音 谷能传出回声的山谷。......阅读全文
  • 望 枫 台天平红枫,是山景之一绝。据载,天平山的枫树林是范仲淹第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的380株幼苗培育而成的,迄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现存古枫192棵,是......阅读全文
  • 飞 来 峰署“壬辰暮春吴门沈洽印题”。这是对危石的形容。此峰高2丈6尺,重约50吨,上尖下平,前临崖谷,稍稍附着在磐石上,若即若离,宛若飞白天外。明高启《龙门飞来峰......阅读全文
  • 龙 门白云亭西“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高启《游天平山记》),“天开一罅通”,称为“龙门”。明高启有《龙门》诗,描写了它的惊险和神奇:“龙门何峥......阅读全文
  • 三 陟 阪大石形似蹲踞的大鸟,头上弯曲,形如鹦鹉的鸟喙,伸向蹬道,两翅向后伸展。故以其形象名之。......阅读全文
  • 更 衣 亭因传说清乾隆皇帝曾在此更衣,故名。......阅读全文
  • 鸳 鸯 石象形性题咏。因两块大石相依偎,形影不离,犹如鸳鸯,故名。......阅读全文
  • 游狮子林三叠旧作韵--[清]弘 历粉本石渠藏手迹,写虽因手运因心。真山古树有如此,胜日芳春可弗寻?......阅读全文
  • 《初归石湖》--[宋]范成大晓务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湖菱叶中。......阅读全文
  • 《石 湖》--[明]文征明石湖烟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鸟乱啼。芳草自生茶磨岭,画桥东注越来溪。......阅读全文
  • 修 竹 阁修竹阁跨涧而建,一面依叠石,三面环流水。陆机《吴趋行》咏苏州城西阊门城楼之高耸及跨水之雄姿日:“阊门何峨峨,飞阁跨通波。”汉班固《西都赋》:“修除飞......阅读全文
  • 花 篮 厅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到处是桃林、芳草和鲜花,一个令人陶醉的世外桃源正在......阅读全文
  • 古五松园“环中”,即圆环之中心。出《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郭象注:“夫是非反覆,相寻无穷,故谓之环,环中,空矣;今以是非......阅读全文
  • 揖峰指柏轩额名取意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谓手持酒壶自斟自饮,闲视庭院中的树木喜形于色。“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谓亲戚朋......阅读全文
  • 小方厅“宜家”,即“宜其室家”之意,见《诗经·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朱熹传日:“宜者,和顺之意;室者,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后指家庭和睦。祝福语,这里......阅读全文
  • 山 水 园网师园以精致玲珑、小巧精雅取胜,建园面积不足九亩,是公认的小园极则,故突出一“小”字。“网师”二字颇富隐逸之趣,取意《楚辞》中的“渔父”,为隐逸高士......阅读全文
  • 射 鸭 廊廊为长5米多的寻常小廊,东倚山墙,西凌绿波,三字题刻,却引出关于古人斗鸭、射鸭的趣话,颇助游兴。射鸭是古时的一种游戏。古人喜欢鸭子,斗鸭、射鸭之风盛行......阅读全文
  • 涵 碧 泉取宋朱熹“一水方涵碧”诗句名之。此处岩壑深邃,寒气逼人,底部潜藏一泓天然泉水,清澈明净,且与中部大池水脉贯通,潺潺不绝。......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