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劳动教育不等于让学生体力劳动,这几个误区一定要避免 优育与幼教

优育与幼教优尔供稿

你有没有发现,但凡提起劳动教育,很多家长和老师便认为:劳动教育就是让孩子进行做家务大清扫或者下乡体验农耕劳作单一性的体力劳动。

其实不然,关于劳动教育这门课,并不只是简单的进行体力劳动,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

1、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

3、让学生明白学习是学生的主要劳动,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将来担负起艰巨的建设任务。

从上述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下还有很多人对劳动教育存在着错误的理解。

所以接下来,我将给大家详细讲讲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落实不到位

以往, 劳动教育只是作为学校德育或者学科教育的一部分, 并没有完整地提出来作为独立课程的存在,但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意识和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凸显。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的出台,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价值、意义迅速获得中小学干部教师的广泛认同,但是在中小学实践操作层面,仍然存在劳动教育做得不扎实、不到位,理解存在偏差等问题。

“从我国现阶段的五育现状来讲, 当下是重于智,轻于德, 弱于体美, 失于劳。”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邵志豪介绍,当下学校有语文课程方案、有数学课程方案,有体育课的课程方案,但大都没有劳动教育课程方案。

“此前在为吉林省撰写关于劳动教育的咨询报告时,曾做过调查。从调查数据看,90%以上学校是没有劳动课程方案的。”邵志豪表示。

“各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研究的起点不同, 做的效果也相差很远。”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表示,海淀区教科院成立了劳动教育项目组,把各学校组织在一起, 通过开展专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最终找到各校都认同的新观点、新路径。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空间

开展手工制作、 研学旅行、 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这些活动不是劳动教育, 一度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话题。

“这些内容在没有开展劳动教育项目研究之前,已经广泛存在于学校之中。”吴颖惠表示,“这些活动是劳动教育, 但不完全等同于劳动教育, 更不能把这一类的常规工作当作劳动教育项目研究。”

实际上, 在当下的劳动教育体系中, 人们看到的更多是学科课程中的劳动,比如说化学实验课程, 学生要自己整理化学药品、化学仪器, 这是简单的学科课程中的劳动。

在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劳动课则是学农学工, 此外还有学校班级的日常活动,例如整理桌椅、卫生扫除, 这是所有的学校都有的。

邵志豪对此表示:“在我看来, 这些劳动本质上是通过劳动的教育, 不是劳动教育课程, 是劳动教育的一部分, 也可以说是德育或者学科教育的一部分。”

那么劳动教育如何才能成为一门综合学科体系?按照常规来说, 应该有学科目标体系、 课程体系、 评价体系、方法体系等,这样才是完整的劳动教育学科。然而,目前这些是缺乏的。

当下, 如果在中小学开设一门劳动课, 对它的认同度将不会像语文、数学、英语这类课一样受到中小学干部教师的欢迎和认可。

“原因是多方面的。”吴颖惠表示,一方面是长期存在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难以一时扭转;另一方面对于劳动是什么,劳动教育的内涵、外延,实施劳动教育的路径与方法, 劳动教育的课程是什么, 劳动教育如何评价,劳动教育的目标体系, 还没有统一的一定之规, 还处在探索之中,还没有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课标, 这也给我们开展劳动教育研究带来了很大的空间。

劳动教育强调体力脑力融合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表示:

在参加劳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因此,劳动教育强调的是体力、 脑力要动起来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对于繁重的体力劳动没有反感。而这一点, 很多人可能存在一定的忽视。

“我们到果园摘一两次苹果, 会觉得很有意义,但是农民到果园摘苹果就不会感受到职业的乐趣,摘苹果对于农民是繁重的、重复性的体力活,而不是劳动技术。在这之中,农民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体力。”吴颖惠表示,劳动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劳动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劳动态度、 劳动情感、劳动精神、意志品质,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坚持,学会奉献。

劳动是一项艰苦的活动, 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劳动教育的目的。把学生带到一些职业岗位体验职业,比如,做交通警察、教师, 可以让学生真正感受职业、体验职业,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这就是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研究需要新的路径, 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出力出汗。

“劳动教育是五育之基,劳育融入了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成尚荣表示,五育并举就是每一个育都很重要,每一个育都不能落下,每一个育都不应该是薄弱环节,尤其是劳动教育。

“新时代”需要有“新劳动教育”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的。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新时代”的儿童的却越来越缺乏体力锻炼的机会。但是与此相关的,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是,许多教育工作者还保持着几十年前“旧劳动教育”的思维惯习,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 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锻炼。故如果不做认真反思,太过强调“出力流汗”,劳动教育肯定会走弯路。

实际上即便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将劳动等同于体力劳动在理论上也是完全错误的。

正是由于这一对劳动概念的误读,我国曾出现过一个这样的场景:将一部分劳动者———脑力劳动者“下放”到田间、地头,接受另外一类劳动者———体力劳动者的“思想改造”或“再教育”。

今天,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已经无与伦比,脑力劳动在全部“劳动”中的比重也已空前增加, 我们甚至已经根本找不到古代社会那种可以脱离脑力劳动的纯粹的“体力劳动”了。

此外,传统的“生产劳动”之外的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已经大大超过第一、第二产业,“消费性”或“服务性”劳动的比重空前增加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与趋势。

因此,在脑力劳动、服务性劳动、复合型劳动比重空前增加的“新时代”, 若不顾及劳动形态的新变化,一味强调“出力流汗”,劳动教育就会严重脱离时代与社会实际, 在劳动概念的认识上误导儿童,从而误入歧途。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 学校“旧劳动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是许多学校都有支持“生产劳动”教育的校办工厂、农场。

现在要恢复这一体制已经不太可能。故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最为合适的途径, 是让孩子们更多关注与他们实际生活较为切近的劳动生活元素———智慧农业、快递小哥等等。

因此,依据劳动形态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开展劳动教育, 也是加强劳动教育最为经济、最有效率的教育选择。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