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中英家庭不同的“餐桌教育” 人物话题

优育与幼教土凤凰供稿
      不论中国孩子、英国孩子,一日三餐总是必不可少的。你可能会说,不就是吃饭么,又有什么好写的。可别小看餐桌,那上面也大有学问。下面即列出中、英家长在餐桌上对孩子的不同做法,相信您最后一定会有所启发。
      一、进餐能力
      英国
      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
      中国
      大多数中国人认为,孩子还不完全具备自我服务的能力,与其被他泼撒一地,还不如由的人喂食;也有人认为孩子表现出“自己吃”的倾向,只是其童性中“好玩”的一种,仅此而已,应加以约束,免得“纵其行事”,大人费时又费力。
      二、对待偏食
      英国
      杜绝偏食、挑食。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因而他们特别重视幼儿时期的偏食、挑食情况,如幼儿一个劲儿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家长往往会把此菜收起来。他们还认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中国
      中国家长对幼儿这一进餐习惯中的“老大难”的对策是呵斥或哄骗,“软硬兼施”,但却绝不会毫不留情地将孩子特别喜欢的一道菜收起来。相反,每逢进餐前便会询问:“宝宝爱吃的准备了没有?”为“孝敬”他,往往自己不惜节衣缩食,也要竭力予以满足,否则这一餐吃得最不好的可能是父母自己了。
      三、进餐礼仪
      英国
      学习用餐礼仪,英国孩子一般两岁时就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四岁时就学会用餐时所用礼仪了。
      中国
      中国人几乎不考虑这个问题,为了让孩子多吃几口,孩子在前面玩耍,妈妈捧着饭碗“紧随其后”的有之;允许其“忘身越界”以便及时摄取佳肴的有之;为了让孩子表示吃得“尽兴”,从小教育孩子吃得啧啧有声,于是孩子在桌上是“肆无忌惮”,吃得流“光”溢“彩”。
      四、进餐前后
      英国
      让孩子帮忙做事。稍大一些(五岁左右)的孩子都乐于做一些在餐前摆放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这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负担,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
      中国
      餐前餐后让孩子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的现象,在中国家庭中很少能看到。且看年长的一辈们有富足的“劳动力”,年轻一代都快不用理这些“杂事儿”了,更何况是娇惯的“小娃儿”呢!
      五、环保意识
      英国
      重视环保教育。五、六岁的孩子应知道哪些是经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时,他们会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制饮料,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品,并主要节约用水用电,因为他们懂得“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的侵害。”
      中国
      中国人普遍缺乏环保意识,家长自己尚且不知将食品的外包装或者食物的不食用部分予以“垃圾分类”可产生不同的功效,又怎么可能诱导孩子“废物回收”,以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呢?
      原来,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或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亲爱的家长,您能想到吗?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