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搞素质教育,搞到最后,往往让人很失望 父母课堂
父母课堂 由优尔供稿关于素质教育,大家经常可以听到这个词,其实早在几十年年前国家就已经提到。
相信不少70、80后的人们,在他们上小学,初中的时候,就有提到素质教育。
如今,大多数孩子在上小学,初中,依然也在讲素质教育,
而且讲来讲去呢,离这个素质教育好像是越来越远,也没什么太大关系。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这样来搞素质教育,搞到最后啊,就跟素质无关呢?
我们中国人评价这个教育啊,有一个传统的标准,就是就业,就是将来孩子是做什么样的工作,拥有什么样的社会身份,什么样的社会地位……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标准。
那么,这个素质教育。不管你怎么搞,搞到最后我们中国的家长都是要拿他到这个市场上,到社会上,将来这个就业情况来衡量。
那这个就业是个什么情况呢?
我们中国这个就业,有一个专门的评价词语叫做“进一个好单位”
那么什么叫好单位呢?大家都知道啊,就是我们这个重点大学,他大概能进到一些体制内的,有编制的这么一个单位。
那么这样的职位有多少呢?
一般而言,想进入一个好单位,往往取决你进入的大学有多牛!
重点大学的人才有这个机会,并不是所有的重点大学都会有一个好的编制,只是重点大学的人更有机会,那么重点大学是多少呢?
985院校的比例大概是1.2%,221院校的比例大概是3%—4%,二者加起来约5%左右。
也就是说,5%的人大概有机会拿到这个比较好的工作。
换句话说,你使出全身的力气,你最终能够有一个好的回报,而这个回报只有5%。
你想想,大家想一想这个道理啊,不管我们怎么样提升孩子的素质,最后你用来验证你这个素质教育是有意义的事吧,是有价值的,最后就是5%的名额。
那我们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大家都搞素质啊,结果超过20%的学生素质都很高了怎么办?
并且我们还要遵循这个985和211院校的5%,该怎么办?
那么势必会在这20%的人之间要怎么样要淘汰掉15%,那怎么淘汰呢?
大家素质都很高,都不错呀啊,都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都是有创造力的人,那就想一些很奇怪的题目,违反你思维常理的题目,为的就是让15%的人淘汰掉。
那么怎么办?你是不是应该被淘汰?如果你答应了这个淘汰,那你的脑子开始变迷糊了是吧,因为你本来素质很高,是不是没问题,是能够有创造力的,完全能够胜任你的工作。
但是由于只有5%的这个指标是吧,那15%的人就得默认被淘汰。
另外一种淘汰的方式就是它出现很怪的题目,你必须要去通过这个题目把那15%的淘汰掉,就这么一个挑战,你适应了,你的素质就变低了是吧,或者说你就不是素质教育,而是一种应试教育。
但是你如果不适应,你就被淘汰了,我想有15%的人,素质也很高,他被淘汰了,他们父母会怎么觉得呢?
觉得哎呀还是失败了,我这个素质教育搞得都失败了,你看我把孩子的素质很高,但是没有一个好的工作,没有好的单位,那么我这个素质教育就失败了。
所以由于有这么一个名额的限制,一个比例吧,有这么一个比例的这么一个门槛,他有个总量的一种限制啊。
那么有些家长就会问了,那我孩子啊,就不进这个体制内是吧,那么我就在社会上,我自己努力出来不也可以吗?
就是孩子素质比较高,比如说情商很高,有某方面有自己的独。独特的这种技能是吧,然后英语也比较好,各方面比较好,他慢慢干出来,这不也是一条路。
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我们中国家长,他有一个很根深蒂固的观念啊,就是认为我的孩子如果是干出来的,就是摸爬滚打是吧,从基层干起干出来的。
我们中国的家长大部分人为什么失败了?在父母那个时代,因为没有进个好单位,没有一个好一个高的起点是吧,没有站在一个平台上,借这个东风出海。
我自己一点一点干出来的,那这个是教育失败,证明我的教育不好啊。
我想要干出来,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特点啊,就中西方文化中很大的一个差异。
西方人认为,干出来是我孩子培养好,你看能干出来,而我们中国人家认为我孩子干出来了,是父母的无能,没有培养,沦落到让孩子单枪匹马去干。
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我们中国的家长就特糊涂呢?狭隘呢?
不是,是跟我们汉文化的传统有关,因为我们汉文化讲究的是一个身份。
文化就是评价一个人是看你的身份,就我们这个孩子啊,18岁也好,20岁也好,我们走入社会,开始工作,这个社会就用一个身份来评价你。
比如说,你是北大,清华毕业的,你是某某什么单位的?你是某某体制内身份的能是什么,如果你说,我就是普通人一个,我过来一边干一边学。
这样就会被看不起,也就是说这些干出来的人,他要承受什么?要承受别人整个社会的歧视。
所以,很多家长之所以觉得我的孩子是干出来的,我这个教育就失败了,而这个根源就在于大多数家长都不忍心自己的孩子遭遇歧视。
因为我们中国人自己在社会上知道,自己也曾经被别人看不起,或者自己也看不起别人是吧,所以就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承受这种歧视吗?
因为父母肯定都是爱孩子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个社会上得到爱,得到尊重,有尊严地度过一生。
可话又说回来,如果想要达到上述这种目的,那么意味着一个人在前半生打拼的过程中,要遭受各种的歧视。
要忍受这种社会歧视,然后干出来,就必须得经历这么一个黑暗的一个时期,那不是很痛苦吗?
而且,万一你最终没干出来呢,那你就始终就被人看不起了,你就钉死在一个耻辱柱上。
就很多家长觉得我的孩子如果是干出来的,就他经历了不应该经历的人生,所以这就引起我们的反思,就是我们这种身份文化,就是同一个人的身份来评价一个人啊,这种文化是不是要改?
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是受害者,我们中国人在一起,聊天也好,介绍也好,往往要把这个头衔一大堆地摆在这儿。
易中天曾在一档访谈节目中公开表示:“那个官场的人一般都叫易教授,因为他把这个教授当作一个官衔来叫,就像叫局长似的,这是我最不喜欢的一种称呼。”
实际上这种所谓的”称呼“给所有人带来了困扰,我们所有人都因为这样的文化观念遭受了巨大的压力。
比如说这个教育的压力,包括有些家长父母本身很有成就,社会地位很高,也受到了一些很好的教育,也是中国的重点大学毕业,但他面对孩子教育的问题依然是恐惧。
什么恐惧自己的孩子没考虑好大学,将来到社会上看不起被别人看不起,所以说还没谈到说以后怎么干出来的,还想不到这一步啊,说我的孩子怎么样的综合素质怎么样,跟他去竞争怎么样干出来。
一般的家长就不愿意去想了,说你那条路就是被人歧视的道路,你干嘛要走呢,说被人看不起,即便这条路即使以后成功了,在很多家长看来也是一条失败的道路。
所以这就是文化性的缺陷,所以前面说了这么多呢,总结起来就是两点,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搞素质教育,搞到最后搞不下去。
第一个就是这个评价标准是进一个体内的好单位,好单位的名额数量是有限的;第二个,就是一种身份社会传统文化中的这种身份。
其实啊带来的这种压力或者说带来的那种伤害啊,使人也没有能力去顾及到什么素质不素质。
先拿那个身份再说,只要能拿到那个身份。什么素质不素质都是其次。
那么,我们假设将来我们这个发展啊,也许很多年以后我们中国人真正可以享受到素质教育的这种快乐呢,就是我们的后代吧。
我们一定在这两个方面有突破,才会真正有素质教育。怎么突破呢?
一方面,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所谓的好单位是可以由人的创造力创造出来是吧,就比如说我有50%的人都是高素质的事吧,那么我们有5%的单位比较好,我另外的45%的人,他也有一种平等的公平的机会来共同创造一个又一个不可思议。
大家都有创造力,结合起来,它可以创造价值,创造一种体面的工作,好的收入,好的保障。
也就是说这些人本身有创造力、有创造力的人,能够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创造出好的单位来,这个时候就素质教育了。
另一方面,就是我们的文化要升级,我们慢慢建立起来,对人的价值的看重和对这个社会。身份价值重要性下降。
而且呢,这个人的价值就是身份之外的,作为人的价值要大大的提升。
这样的话,每个人才能过得更好,更开心,而且每个人的潜能,他的创造力啊,他美好的情感才能够显现出来。
欢迎一起留言讨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