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自我认识智能 多元智能

优育与幼教土凤凰供稿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以日记的形式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往日随想》,专门谈到“生活的花絮”,即生活中所发生的琐碎事情。在这些事情中,有三件很特别,给她的童年以深刻的印象:和弟弟打了一架、在花园里看到一朵奇怪的花、听到一位过去的来访者自杀的消息。
    这三个难忘的时刻即使我不想到它们,也会悄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现在我第一次把它们记录下来,产生了从未有过的体会。两件事的结尾令人绝望,第三件还算让我满意。
    听到那个人自杀的消息,恐怖的感觉使我浑身软弱无力。但是看到花的那次,我发现了一个战胜敏感和怯懦的方法,我不再感到软弱了。
    虽然惊吓产生的震撼在我身上仍然存在,但现在我对此已能欣然接受。在一次受到惊吓之后,我总是觉得这种经历特别宝贵。我因而猜测正是这种接受惊吓的能力,使我成了作家。我大胆地对此作出这样的解释:因为我受到惊吓之后,立刻有将一切记录下来的愿望。我感到好象受了打击,但事实上没有。我像小孩一样,想象这打击来自藏在日常生活琐事后边的对立面,它就是或将是某一哲理的闪现,是生活表面现象后面某些真实事物的标记。于是我将其组成句子,写出它的本质。
   以上引文生动地说明了自我认识智能。这就是有关人的内心世界的认识:了解一个人私人的感情生活和情绪变化,有效地辨别这些感情,最后加以标识,作为理解和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的能力。具有较好自我认识智能的人,脑中关于自己有一个积极的、可行的有效行为模式。因为这种智能的隐私性,如果观察者想探测的话,就需要有来自语言、音乐或其他显性智能的证据。在以上引用的短文中,语言智能就用来表现自我认识智能,它使智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化了。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后面还要讨论。
    我们已经熟悉的智能标准,也适用于自我认识智能。像人际智能一样,对于每个人性格的变化,大脑前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脑前叶的下部区域受到伤害,很可能造成性格的易激动、易烦躁或欣快症(莫名其妙的容易高兴——译者注)。脑前叶上部区域受到伤害,则可能造成冷谈、散漫、迟钝、漠然等沮丧人格的特征。脑前叶受伤者的其他认识能力大都保持不变,可失语症病人后来恢复到能够诉说他们的经历时,我们发现了十分相同的结论:虽然这些病人的敏感程度有所降低并对此感到沮丧,但绝不认为自己已经变成另外一个人。他们知道自己需求和愿望,竭尽全力想得到它。
    患有孤独症的儿童是自我认识智能受损的典型例子。这些儿童有时虽然无法自我表达,却多半在音乐、计算、空间判断或机械工程等领域里,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才能。
    自我认识智能较难找到生物进化方面的证据。我们推测可能因为它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本能的智能。但对于今日已不必时刻为生存担忧的人类来说,这种智能却越来越为人们所需要。
    总而言之,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都已被证明确是智能的一种。这两种智能所要解决的问题,对个人和集体都很重要。人际智能使人了解他人、更好地与他人一起工作。自我认识智能可以使人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处理个人的问题。在个体的自我意识中,人可以感到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的融合。的确,自我感觉和认识是人类最神奇的发明,是所有与个人有关的信息的象征,也是使所有人自我完善的发明。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