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及《纲要》 幼教咨询
优育与幼教 由土凤凰供稿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意识到艺术教育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激发孩子的自信、锻炼孩子的意志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对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调节,受益于终身的好处。所以,我们有必要尝试通过对孩子的艺术启蒙来达到教育孩子、发展孩子使之健康、和谐、全面成长的目的。
《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我们认为,要达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兴趣培养是关键
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非常强调教育应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他说:“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卢梭的话无非是要告诉我们,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孩子对此是否有兴趣。对幼儿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兴趣培养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事物的认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浓厚兴趣时,他就会积极地探索,大胆地探索其实质,从而对事物的观察变得较为敏锐,逻辑记忆加强,想象丰富,情绪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增强。调查表明: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特别喜欢说话,对于优美、好听的句子也都特别留意,68.33%的孩子经常会主动学说电视或广播中听到的优美语句,46.67%的孩子会评说各种声音;另外,大多数幼儿是喜爱音乐的,对无负担的听和唱都表现出很大兴趣,80%的孩子会随音乐拍手做动作或静下来倾听音乐;同时,幼儿喜欢操作性的工作,对色彩和形状都很感兴趣,也愿意去体现,53.33%的孩子会主动辨认色彩,58.33%的孩子看到一种物体马上就会联想到形状。主动性、表现性和坚持性都较强。
兴趣培养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要发展幼儿的艺术才能,就必须要培养浓厚的、稳定的兴趣。由于幼儿的兴趣具有偶然性、不稳定性等特点,教师要想方设法有效地促进幼儿偶发的兴趣转变为稳固的求知欲望。我们知道,由于幼儿能力差,个性脆弱,此时对兴趣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以游戏培养幼儿的兴趣,因为游戏是幼儿最重要最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在游戏时的注意力也最集中、最稳定。他们容易对变化着的、色彩鲜艳的、有强大声音的各种刺激扬引起注意,优美的语言、动听的音乐、鲜艳的图画、多姿的舞蹈都会成为幼儿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教师要懂得“寓教于乐”,将所有的教育置于游戏之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地对幼儿进行有效的艺术启蒙教育。比如:说唱游戏、表演游戏、模仿游戏等。
二、鼓励幼儿进行模仿与创造
《纲要》中指出,要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模仿是幼儿表现艺术的主要形式。因为幼儿极其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很丰富和强烈的内心体验,特别是极需要激情和灵感的艺术,更是需要脑中足够的已接受的贮存信息来进行调节、加工和创作,这对幼儿来说很困难的。但是,幼儿是好模仿的,在幼儿的世界里,可以说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模仿,模仿老师、模仿父母、模仿邻里、模仿同伴、模仿社会、模仿动物世界、模仿大自然。幼儿总是在模仿中成长发展、在模仿中活跃思维的。幼儿的一对小耳朵,好比一台录音机,幼儿的一双小眼睛,好比一台录像机,日久天长地模仿着。他们唯有模仿才能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成熟。这都是因为幼儿内心还未有丰富而充足的感情依靠,不懂得用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进行艺术教育时,要让幼儿不模仿是办不到的,也是不可取的。教师不必过分害怕幼儿的简单模仿,以为这样的幼儿过于死板。因为在不断的模仿中,幼儿也会去除、简略、夸大、重建。教师要愿意让自己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艺术也一样,首先教师要在教室中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其次要让自己也成为热爱艺术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教育方式生动、形象、具体,更易被幼儿所接受。但在幼儿的模仿过程中要避免这样一种倾向:如教幼儿绘画,要与范例一模一样,幼儿按自己的思维多画了东西,就要受到责备。长期这样被干涉、命令、保护,到头来只会事与愿违,使幼儿变得循规蹈矩、毫无生气,哪还会有独创性?因此,为了培养幼儿的独创性思维能力,作为教师应该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对幼儿多用直观的方法,如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游览各种景观,多看书画、电视,多听故事、音乐等来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并在进行活动时向幼儿提出各种问题,启发幼儿进行大胆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让幼儿有动手实践的机会。
三、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由于幼儿喜欢色彩鲜艳、造型新颖、声音优美的东西,所以,电视广播、音像等就成为绝妙的感受综合艺术美的神奇之物。观看电视等已成为现代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享受之物。那么,教师何不就利用电视等的声、光、色彩、造型等来对幼儿进行综合的艺术熏陶呢?当然,幼儿还处于视觉器官的发育期,教师还应注意控制幼儿的观看电视的时间。
人的艺术感受和创造无不受到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影响,只有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充分调动幼儿的感知觉系统,指导幼儿多看、多想、多听、多说,才有可能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刺激,也最能激起孩子的兴趣,培养幼儿对艺术的热爱。
四、加强艺术欣赏与训练
《纲要》中指出,在艺术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
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的家长意识到艺术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于是他们要求学校要教孩子弹琴、教孩子画画、教孩子跳舞,并不断地要求学校给孩子“定指标”、“施压力”,指望孩子将来成为音乐家、书画家。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实际培养过程当中我们不能忘了对幼儿美好情操的陶冶,不能忘了艺术是一种美,是需要欣赏、感受和熏陶、发现的。
有人认为,既然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只要有眼睛和耳朵,就人人都能感受和理解美了,其实不然。罗丹说得好:“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成为“美盲”,那么,仅仅带他们到自然环境中去是很不够的,还应引导、培养他们热爱自然、欣赏自然。
怎样使幼儿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呢?重要的是要从儿童的特点出发,从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入手,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方法来引导,才能成功。面对各种独具一格的美,只要引导得法,幼儿必将从中吸取美的养料。
当然,艺术教育也不可能违背其规律。如在一首器乐乐曲或一首声乐乐曲中,每一个音符的高低、强弱、长短等都要按照乐谱的规定严格地进行,它是一种非常精细、非常准确的运动,切不可随心所欲地任意篡改或胡思乱想,也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误差,否则会破坏乐曲的协调和完整。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艺术训练时应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不能使幼儿的艺术教育走入误区。
在艺术方面,有天赋的孩子毕竟占少数,绝大多数是靠后天的培养,所以,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加以适当、适度的指导对幼儿的艺术学习是有极大影响的。“天才出于勤奋”,绝大多数艺术家的成就都来自于勤学苦练,但幼儿因生理、心理的因素,一般都不会很自觉地勤学苦练,这就需要教师的努力,要有办法让孩子想学、要学、善学、乐学、勤学。
《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我们认为,要达到这一目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兴趣培养是关键
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非常强调教育应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他说:“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卢梭的话无非是要告诉我们,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孩子对此是否有兴趣。对幼儿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兴趣培养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事物的认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浓厚兴趣时,他就会积极地探索,大胆地探索其实质,从而对事物的观察变得较为敏锐,逻辑记忆加强,想象丰富,情绪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增强。调查表明: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特别喜欢说话,对于优美、好听的句子也都特别留意,68.33%的孩子经常会主动学说电视或广播中听到的优美语句,46.67%的孩子会评说各种声音;另外,大多数幼儿是喜爱音乐的,对无负担的听和唱都表现出很大兴趣,80%的孩子会随音乐拍手做动作或静下来倾听音乐;同时,幼儿喜欢操作性的工作,对色彩和形状都很感兴趣,也愿意去体现,53.33%的孩子会主动辨认色彩,58.33%的孩子看到一种物体马上就会联想到形状。主动性、表现性和坚持性都较强。
兴趣培养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要发展幼儿的艺术才能,就必须要培养浓厚的、稳定的兴趣。由于幼儿的兴趣具有偶然性、不稳定性等特点,教师要想方设法有效地促进幼儿偶发的兴趣转变为稳固的求知欲望。我们知道,由于幼儿能力差,个性脆弱,此时对兴趣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以游戏培养幼儿的兴趣,因为游戏是幼儿最重要最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在游戏时的注意力也最集中、最稳定。他们容易对变化着的、色彩鲜艳的、有强大声音的各种刺激扬引起注意,优美的语言、动听的音乐、鲜艳的图画、多姿的舞蹈都会成为幼儿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教师要懂得“寓教于乐”,将所有的教育置于游戏之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地对幼儿进行有效的艺术启蒙教育。比如:说唱游戏、表演游戏、模仿游戏等。
二、鼓励幼儿进行模仿与创造
《纲要》中指出,要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模仿是幼儿表现艺术的主要形式。因为幼儿极其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很丰富和强烈的内心体验,特别是极需要激情和灵感的艺术,更是需要脑中足够的已接受的贮存信息来进行调节、加工和创作,这对幼儿来说很困难的。但是,幼儿是好模仿的,在幼儿的世界里,可以说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在模仿,模仿老师、模仿父母、模仿邻里、模仿同伴、模仿社会、模仿动物世界、模仿大自然。幼儿总是在模仿中成长发展、在模仿中活跃思维的。幼儿的一对小耳朵,好比一台录音机,幼儿的一双小眼睛,好比一台录像机,日久天长地模仿着。他们唯有模仿才能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识和情感的成熟。这都是因为幼儿内心还未有丰富而充足的感情依靠,不懂得用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进行艺术教育时,要让幼儿不模仿是办不到的,也是不可取的。教师不必过分害怕幼儿的简单模仿,以为这样的幼儿过于死板。因为在不断的模仿中,幼儿也会去除、简略、夸大、重建。教师要愿意让自己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艺术也一样,首先教师要在教室中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其次要让自己也成为热爱艺术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教育方式生动、形象、具体,更易被幼儿所接受。但在幼儿的模仿过程中要避免这样一种倾向:如教幼儿绘画,要与范例一模一样,幼儿按自己的思维多画了东西,就要受到责备。长期这样被干涉、命令、保护,到头来只会事与愿违,使幼儿变得循规蹈矩、毫无生气,哪还会有独创性?因此,为了培养幼儿的独创性思维能力,作为教师应该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对幼儿多用直观的方法,如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游览各种景观,多看书画、电视,多听故事、音乐等来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并在进行活动时向幼儿提出各种问题,启发幼儿进行大胆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让幼儿有动手实践的机会。
三、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由于幼儿喜欢色彩鲜艳、造型新颖、声音优美的东西,所以,电视广播、音像等就成为绝妙的感受综合艺术美的神奇之物。观看电视等已成为现代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享受之物。那么,教师何不就利用电视等的声、光、色彩、造型等来对幼儿进行综合的艺术熏陶呢?当然,幼儿还处于视觉器官的发育期,教师还应注意控制幼儿的观看电视的时间。
人的艺术感受和创造无不受到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影响,只有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充分调动幼儿的感知觉系统,指导幼儿多看、多想、多听、多说,才有可能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刺激,也最能激起孩子的兴趣,培养幼儿对艺术的热爱。
四、加强艺术欣赏与训练
《纲要》中指出,在艺术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
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由于越来越多的年轻的家长意识到艺术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于是他们要求学校要教孩子弹琴、教孩子画画、教孩子跳舞,并不断地要求学校给孩子“定指标”、“施压力”,指望孩子将来成为音乐家、书画家。家长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实际培养过程当中我们不能忘了对幼儿美好情操的陶冶,不能忘了艺术是一种美,是需要欣赏、感受和熏陶、发现的。
有人认为,既然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只要有眼睛和耳朵,就人人都能感受和理解美了,其实不然。罗丹说得好:“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成为“美盲”,那么,仅仅带他们到自然环境中去是很不够的,还应引导、培养他们热爱自然、欣赏自然。
怎样使幼儿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呢?重要的是要从儿童的特点出发,从一花一木、一山一水入手,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方法来引导,才能成功。面对各种独具一格的美,只要引导得法,幼儿必将从中吸取美的养料。
当然,艺术教育也不可能违背其规律。如在一首器乐乐曲或一首声乐乐曲中,每一个音符的高低、强弱、长短等都要按照乐谱的规定严格地进行,它是一种非常精细、非常准确的运动,切不可随心所欲地任意篡改或胡思乱想,也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误差,否则会破坏乐曲的协调和完整。所以,我们在对幼儿进行艺术训练时应有科学、严谨的态度,不能使幼儿的艺术教育走入误区。
在艺术方面,有天赋的孩子毕竟占少数,绝大多数是靠后天的培养,所以,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加以适当、适度的指导对幼儿的艺术学习是有极大影响的。“天才出于勤奋”,绝大多数艺术家的成就都来自于勤学苦练,但幼儿因生理、心理的因素,一般都不会很自觉地勤学苦练,这就需要教师的努力,要有办法让孩子想学、要学、善学、乐学、勤学。
上一篇:幼儿疾病不能这样治
下一篇:家长对孩子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