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道德教育在现阶段的意义 杜威教育思想
优育与幼教 由土凤凰供稿
杜威说:“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形成社会所需的品德,以适应社会生活。据此,学校生活就不能脱离社会,道德教育不能只传播道德知识,更重要通过学校生活来进行。
一.现阶段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整个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德育客体、德育环境交互作用的有机系统。而我们的德育之种种隔离倾向,却在破坏着这一系统的内在有机性。可以说,德育内在要素之间缺乏互动是我们所面临的德育的基本现状,也是造成德育实效低,知行脱节的根本原因。下面针对这个问题,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展开分析:
(1)德育客体与学生道德实际相隔离。
目前在中国的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不是从受教育者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接受德育客体,而是将德育客体设定为绝对高尚的结论从而向受教育者强制灌输。结果,当德育客体以某种道德文本(教科书、德育教学计划等)形式经教育者灌输出现在学生认知领域时,学生就很难从自身内在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这道德客体相一致的契合点。于是便无法深化为信念,并外化为行为。于是便有了游离现象,即言一套而行另一套。
(2)德育活动与生活世界相隔离。
导致这种游离现象的原因之一可归结为学校德育常在自觉不自觉中营建一种纯之又纯的校园情境,由此而滋生出一种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现实生活相隔离的孤立主义倾向。这首先就表现为不注重道德实践,或虽有所谓实践课也因缺乏内在生活感与现实感而流于形式。再来就是有意识地回避现实问题,比如社会热点、争议焦点,这种实质上虚假不真实的环境中,如何能培养适合现实需要的品德呢?
(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隔离。
德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任何社会实践活动既包括人与物的因素互动,又包括人与人的因素互动,从而推动实践的现实展开。然而,长期以来,在德育实践中,学生被视作客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仅仅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根本就没有建立起长期的实践主体关系。结果,德育成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居高临下的阵地,造成了你讲我听,我行我素的局面。
二.杜威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主张
德育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针对以上问题,美国教育家杜威是怎样看的呢?杜威是典型的“儿童中心论”专家,他在教育思想上处处体现“以儿童为中心”。他认为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他的道德教育思想有:
1.以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
杜威指出,传统的道德训练方法,是由老师把一套固定的行为准则或僵硬的道德习惯强加给儿童,或者把已经组织好的道德知识灌输给儿童,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状况和智力水平,由于教育内容与儿童的经验无关,不能为他们所领悟,也就不能起什么作用,所以这种道德教育方法“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的发展。”这也正是我国现行德育中存在的非常普遍而又令人担忧的做法。杜威认为,理想的道德训练方法是“以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的方法。因此,在道德训练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设计或呈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这是很重要的,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是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解决要讨论的事情上,不是给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好奇的心,使他们探索和寻求新的见解,因此,讨论问题的目的不是使学生知道“去做什么”而是使学生“如何去决定做什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合作精神和道德判断能力。
2.组织儿童直接参加社会生活
杜威主张,学校道德教育方法应该强调组织儿童直接参加社会生活,让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应有的道德训练,他要求学校生活不能与社会生活脱节,他同时指出如果把道德训练重点放在矫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上,而不是养成学生积极的服务的习惯,这种训练就是病理的,如果学校采取的道德措施是了应付,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这种训练是形式的。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通过各课教学对学生传授一定的道德知识不可忽视,可更严重的是应注重道德行为训练。
一.现阶段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整个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德育客体、德育环境交互作用的有机系统。而我们的德育之种种隔离倾向,却在破坏着这一系统的内在有机性。可以说,德育内在要素之间缺乏互动是我们所面临的德育的基本现状,也是造成德育实效低,知行脱节的根本原因。下面针对这个问题,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展开分析:
(1)德育客体与学生道德实际相隔离。
目前在中国的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不是从受教育者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接受德育客体,而是将德育客体设定为绝对高尚的结论从而向受教育者强制灌输。结果,当德育客体以某种道德文本(教科书、德育教学计划等)形式经教育者灌输出现在学生认知领域时,学生就很难从自身内在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这道德客体相一致的契合点。于是便无法深化为信念,并外化为行为。于是便有了游离现象,即言一套而行另一套。
(2)德育活动与生活世界相隔离。
导致这种游离现象的原因之一可归结为学校德育常在自觉不自觉中营建一种纯之又纯的校园情境,由此而滋生出一种学校德育与社会生活、现实生活相隔离的孤立主义倾向。这首先就表现为不注重道德实践,或虽有所谓实践课也因缺乏内在生活感与现实感而流于形式。再来就是有意识地回避现实问题,比如社会热点、争议焦点,这种实质上虚假不真实的环境中,如何能培养适合现实需要的品德呢?
(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隔离。
德育是有组织有计划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任何社会实践活动既包括人与物的因素互动,又包括人与人的因素互动,从而推动实践的现实展开。然而,长期以来,在德育实践中,学生被视作客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仅仅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根本就没有建立起长期的实践主体关系。结果,德育成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居高临下的阵地,造成了你讲我听,我行我素的局面。
二.杜威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主张
德育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针对以上问题,美国教育家杜威是怎样看的呢?杜威是典型的“儿童中心论”专家,他在教育思想上处处体现“以儿童为中心”。他认为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他的道德教育思想有:
1.以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
杜威指出,传统的道德训练方法,是由老师把一套固定的行为准则或僵硬的道德习惯强加给儿童,或者把已经组织好的道德知识灌输给儿童,不考虑儿童的心理状况和智力水平,由于教育内容与儿童的经验无关,不能为他们所领悟,也就不能起什么作用,所以这种道德教育方法“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的发展。”这也正是我国现行德育中存在的非常普遍而又令人担忧的做法。杜威认为,理想的道德训练方法是“以探究、商量和讨论的方法代替强制和灌输。”的方法。因此,在道德训练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设计或呈现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两难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这是很重要的,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是引导学生把重点放在解决要讨论的事情上,不是给学生正确的答案,而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好奇的心,使他们探索和寻求新的见解,因此,讨论问题的目的不是使学生知道“去做什么”而是使学生“如何去决定做什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合作精神和道德判断能力。
2.组织儿童直接参加社会生活
杜威主张,学校道德教育方法应该强调组织儿童直接参加社会生活,让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应有的道德训练,他要求学校生活不能与社会生活脱节,他同时指出如果把道德训练重点放在矫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上,而不是养成学生积极的服务的习惯,这种训练就是病理的,如果学校采取的道德措施是了应付,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这种训练是形式的。杜威认为,道德教育具有知行统一的特点,通过各课教学对学生传授一定的道德知识不可忽视,可更严重的是应注重道德行为训练。
上一篇:杜威教育无目的论
下一篇:杜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