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蒙台梭利混龄教育:参与的意义 蒙台梭利教育

优育与幼教土凤凰供稿
我认为蒙特梭利混龄环境最精华的工作就是一种我称之为活动周期(activity cycle)的流动式经验(Flow-like experience)。一个完整的活动周期必须要基于小孩因为自己本身的兴趣而选择的活动,之后小孩又基于自己的兴趣而自动重复。这些重复引发多个专注的时段,从这些活动中,我们看到小孩的动作是由他的智能所引导,我将这样的情景称之为正常化的基石。每一天,我们都要为每个小孩创造机会参与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这是每一个蒙特梭利教师在他所预备好的学习环境中最重要的一个点。今天早上,我们就要来谈谈为何这一个道理依然真实。
我们知道蒙特梭利女士对于人类发展的发现,都是基于她能够将自己对于小孩该如何发展的见解摆在一旁,而以开放的态度去观察小孩真正是什么样子,因为这样的态度,她对于如何有效的协助人类发挥其潜能的发现,慢慢的呈现出来。
在「儿童之家」,他们发现小孩会不断的重复那一些会吸引他们兴趣的活动。
在1915年一场有关于感官学习与发展学习的演讲中,蒙特梭利女士用以下一段话来结尾:我们不能够只是给小孩东西,这样是不够的,我们给的物品是要让老师用来协助小孩了解,不是随便一样东西就可以吸引小孩。这些东西必须要有在心理上作衡量,并且要能够引发小孩自发性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小孩自由,不需要老师干预,同时也刺激小孩自由的活动,以及他的自我建构。(1915 Lectures)
在同一场演讲中她也提到,去找到适合小孩年纪的活动是一种科学实验。(1915 Lectures)
在早期的演讲中我们还找不到有关于小孩的发展相关的理论及哲学基础,来协助成人有更全面性的了解。蒙特梭利的观点跟其它发展学家不同之处,在于她的理论基础是几十年的观察结果,其理论的根基在于如果小孩的发展需求都满足了小孩,可以成为什么样子。
现在学习蒙特梭利教学的人在训练中心所听到的理论,已经是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发展。对于我而言,人四个阶段的发展、敏感期、吸收性心智及适应的历程,提供给我一个眼界来了解小孩如何发展,同时也让小孩有机会跟混龄环境所提供的丰富内涵连结。
感谢的是,在展开蒙特梭利的蜕变经验时,教师对蒙特梭利理论概念都已经有很好的诠释。让我们来看看,当成人在协助小孩建立起活动周期时,这些蒙特梭利理论概念如何协助成人。
对于不是蒙特梭利环境中长大的成人而言,最难的是能够深刻的认识吸收性心智。不像多数当代的教育家或心理学家,蒙特梭利将小孩的吸收性心智视为一种独特且有强大力量的智能形式,而不只是成人逻辑心智(reasoning mind)「真」智能的儿童版。1946年她返回欧洲之后,她跟其它同事对于教具开始有更清楚的认识,他们开始了解到什么样的教具有什么样的特色,哪些比较适合吸收性心智的小孩,哪些比较适合逻辑性心智小孩的学习方式。对于多数的蒙特梭利教师而言,在学习时已经具有逻辑性心智,因此我们对于教具一开始的认识一定是比较表面的。我们必须给蒙特梭利教具一个公平的审判,透过对于混龄环境中,正处于吸收性心智阶段的小孩使用教具的观察,我们对于吸收性心智的欣赏与了解才会更深刻。对于很多实务工作者而言,这是他们跟小孩工作后第一个有意识的经验,也是重复的去经验玛利亚蒙特梭利所发现的「儿童之秘」。
对于敏感期的深入了解,以及敏感期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中如何呈现出来的认识,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实务工作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我们晓得在第一个发展阶段(0-6岁)中所呈现出来的敏感期尤其重要,因为在这个阶段,小孩的意志以及意志的操控能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引导她自己的活动,敏感期不但是环境预备的关键,同时敏感期也是可观察的现象。这些观察协助我们发现到在预备好的环境中,哪一些活动真的会帮助小孩突破,产生第一个真正的活动周期。在吸收性心智中,蒙特梭利写道:最重要的任务是要去唤起小孩内在会让他全心全意参与其中的兴趣。
在我们的环境中,这一个「治疗性的时刻」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这一刻之后小孩的「免于干扰的自由活动」稳定下来,并且人格获得发展。
我将会讨论适应的历程,第一个从零到六岁的发展阶段中,正常化历程的培养与吸收性心智的关联。
现在我要检视活动周期中的每一个元素,以及在二十一世纪实行上所遇到的困难。第一个条件就是预备好的环境,蒙特梭利女士在吸收性心智中写到预备好环境的价值:
预备好的环境之价值不在于整个面积多大,颜色多鲜艳,只是注重这些是不够的,预备好的环境之价值在于环境中的物品都是要给小孩使用的,小孩在使用教具时产生专注,哪些东西要放在环境中,并不是随性决定的,其决定必须要透过小孩自己长时间的实验。
在同一本书中,她稍后提到:
教师的第一件要务,是要去照顾环境,比其它事情都还要重要,环境并不是直接的影响小孩,然而,如果没有好好的预备是不会造成深远且永久的影响。我们要注意环境的实体,环境中隐含的智能,以及环境中隐含的精神。
当一个新小孩来到预备好的蒙特梭利环境中,我们会有系统的介绍环境的规则,以及在环境中的运作方式。因此环境中可以保持和平与和谐,这一些系统化的活动最主要的是给小孩他们所需的知识,Muriel Dwyer称之为「通往自由的步骤」,因为这一些活动,小孩在环境中,可以不打扰其它人,独立的行动。
活动周期的第一步是小孩基于兴趣选择活动,成人的第一个任务是给小孩示范,所以小孩才可以从他所知道的活动中做选择。在一个发展良好的教室中,除了成人给示范之外,小孩还有其它三种获取有关活动知识的方法:看成人给其它小孩示范,看其它小孩工作的过程和其它小孩示范给同侪。这表示当一个小孩选择一项成人尚未示范给她看的工作时,成人必须要去观察小孩对于该项活动的知识有多少,应该在什么样的时机下介入澄清。
成人最好的引导就是敏感期的知识,以及仔细的观察,基于这两项要件的工作,真正可以引发小孩学习的火焰,在我们为环境中的小孩选择第一项活动时,我们都经验过错误尝试的历程,配合小孩敏感期的活动最能够引发我们极关切的完全参与。
另一项跟自发选择有关的要件是去协助小孩发展有意识的抉择。许多小孩来到我们的环境中时,对于自己做选择这回事相当陌生,这样的情形下,成人必须要协助小孩有一些做决定的经验,通常我们可以给小孩两样她已经知道的东西,然后再加一句「或者你有想到什么是你想做的」。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小孩做了一个抉择,成人必须要去观察小孩的兴趣有多高,除非该活动所提供的挑战跟小孩的技巧两者有适切的配合,否则这样的活动是不会引发高度兴趣的,我们不只是要协助小孩发展自发性的选择,我们要的自发性选择是挑战与技巧适切配合的能力,所以小孩才会有专注产生,所以我们才有正常化的基石。
常常我们很热中于协助小孩发展独立性,因此我们对于「教练」的方式很迟疑,然而我发现,跟小孩一起进行一项活动有时给小孩很大的帮助,跟幼儿工作时我们常常会「轮流」,对于幼儿而言那就是示范。你可以想象,多数的幼儿不会在示范的过程中好好的将手放在大腿上等你做完,他们马上就想要做,有时整个示范中只要有一个步骤吸引他们,他们就会不断的重复那一个步骤。
对我而言,如果「教练」的方式可以协助一个小孩在她所需要的挑战阶段内进行活动,那么'教练'的方式就是有效的方法。有些小孩在接触新事物时需要一些额外的支持来建立信心,这样的历程我称之为「搭桥」,搭桥经验的步骤如下:
老师示范,老师跟小孩轮流,老师开始一个新的步骤,小孩继续下去,这一个步骤可能会持续好几天,另外一天,小孩在老师旁边自己做,当小孩已经有信心时,小孩可以自己独立工作。
我鼓励你们在每一次示范结尾时,问自己两个问题:
「这个小孩选择这一项活动是否因为他已经产生兴趣?」
「这个小孩已经有足够的知识可以自己操作并且有成就感?」
你的回答会是你未来计画的引导,除非你两个都可以回答'是',否则你就要考虑做'搭桥'的动作。我发现告诉小孩去「找一样工作是白费唇舌」,如果小孩已经有兴趣去找到工作,那么他早就在工作了。通常被要求去找一样活动时,小孩会找一件事情「来做」,所以他们看起来很忙,但是那一项活动所提供的挑战远低于她的能力,有些小孩很长一段期间都需要协助找到适合她能力的工作。
保持环境中有各种不同的工作同时在进行,对于兴趣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在一个新环境中,这有赖于老师事前的规划。其它可以提供多样工作同时进行的方法如下:
在环境很少被使用到的角落示范,示范时不要躲在角落,没有常被使用或者根本没有被使用的教具,要去检视陈列的位置,作语言的延伸,换墙上的画,都是一种重新介绍环境的方式,尤其是对于那些每天都问「今天有什么新东西」的小孩。
以下的问题是我的「兴趣检查表」
当我预测哪一些敏感期会出现时,我是不是在为这些敏感期作准备,我是不是有预定足够的时间来滋养这些敏感期的开始,我是不是有根据小孩的兴趣来设计一个多样的课程;我是否了解小孩的兴趣需求;我是否持续的对事物感兴趣,所以在小孩的生活中我是个有趣的人。
在活动周期中,可以让小孩的专注时间越来越长的元素就是重复。不幸的是在我们现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大家并没有了解到小孩重复的天性,更不用说滋养这样的天性。你可能也已经发现到,在小孩的生命中,有许多的因素都跟重复的天性相违背,如电视,快速的生活步调以及成人认为重复很无聊。如果我们给婴儿机会,我们会发现他很享受重复的活动,想想看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他又是如何学习走路的呢?
也许,我们跟小孩的主要照顾者沟通时能够提供的最佳礼物,就是让他们了解关于小孩重复这个天性的讯息,如果这个天性可以好好的被保存,小孩自己就可以知道他需要重复多少才能够掌握一个技巧。
已经失去重复天性的小孩,我们要协助他们重新的找回,我们示范时会给小孩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因此在第一个示范中有重复是相当重要的。例如几何图形橱的示范抽屉,那是一个相当短的示范,可以是示范重复很好的材料﹔还有做日常生活活动示范时,要孩子看到活动本身,而不要着急告诉他如何收拾。
因此,创造一个可以让小孩经验活动周期的环境,就是混龄环境教师的目标,那会影响他的每一项决定,要达成这个目标,我们要假定一个三个小时都不会打断的工作时段,在这三个小时内小孩的工作都是自发的选择。
小孩在经验专注一段时间之后,他也会产生更高的兴趣。某一天,我们会发现小孩开始呈现出我们称之为正常化的特质:喜爱秩序,喜爱活动,自发的专注,与真实的良好依附,喜爱寂静,自己工作,占有欲降低,可以做真正的选择,服从,自动自发,自律以及欢愉。
成人必须要了解正常化的历程之来到与维护,必须要透过专注、欢乐且满足的工作。
现在我们要来谈谈为何在正常化的历程中,吸收性心智形成完全发展(optimal development)的基石,我相信这跟适应的历程(process of adaptation)有相当的关联。适应的历程是一个身心历程,小孩透过跟环境的互动发展他人类的特质,整个人的投入,最终,他成为一个感到舒适的个人,并且感到属于某个文化环境。这个历程让小孩对于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产生安全感,小孩会将该文化环境视为理所当然,并且也认为对于其它人也是如此,一旦小孩进入逻辑心智阶段,任何一个不熟悉的经验都会被拿来跟他在零到六岁阶段所吸收形成的知识体作比较,因此,如果小孩透过活动达到正常化,正常化的取向会是小孩生命中的基调,她会认为生命本该如此。
蒙特梭利在吸收性心智中这样描述正常化:
正常化是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唯有透过环境的协助而达到正常化的小孩,才会呈现出我们所描述的力量,如自发,自律,持续且快乐的工作,乐于助人,同情他人等等。
自由选择的活动成为他们正常的生活方式,治疗他们的脱序就是进入这种新生活的门槛。
其主要重点从没改变,那就是「活动的运用」,有趣的活动,小孩自由的选择,该活动必须要能够引发专注而不是疲累,让小孩更有精力,且增强他的心智能力,最后引领他达到自我掌控。
为了要协助这样的发展,只是提供随便选择的物品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组织一个有「渐进兴趣」的世界,这样概念形成的就是一个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性技巧。
在我们的环境里,不仅仅小孩在人的特质上有增长,同时小孩会无止境渴求知识。
我们的概念跟纪伯伦 (Kahlil Gibran) 所说「工作就是你的热情之显现」。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