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活教育” 陈鹤琴教育思想

国学教育土凤凰供稿
关于“活教育”的思想体系
陈鹤琴自1940年在江西办幼师时开始提出"活教育"思想,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直到1947年他在上海逐步整理出"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

1、“活教育”的目的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他认为做一个人、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现代中国人是要有条件的。“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方便受教育者具备这些条件 。

第一、要具备健全的身体。他认为一个人身体的好坏,对于他的道德、学问及从事的事业有很大影响。中国人身体素质不好,一向被人讥笑为“东亚病夫”,因此具备健全的身体,更为重要。

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当时中国“百废俱兴”急切需要的是各种建设,而过去的教育培养的人不重视建设的能力,所以“活教育”则重视建设的能力,“要把它培养起来”,以便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

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他认为中国人本来有很强的创造能力,无论是文化或制度,在古代的中国就己经很好,只是近几百年来因循苟且不知创造。及至科举一兴,思想就格外受到束缚,一般文人学士,摇笔呐喊的能力本领虽有余,而创造的能力则不足。

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他认为中国人个性强,往往各自为政,在团体活动中,常缺乏合作的态度。所以我们对于小朋友要从小就训练他们能合作团结,才能便他们配做一个新中国的主人翁。
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他说:“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悉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去帮助人,那这种教育可以说全无意义。他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儿童知道应该帮助别人,知道为大众服务,具备服务的精神。
抗战期间,陈鹤琴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教育目的,体现了他热爱祖国的精神。抗战胜利之后,他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体现了他具有“世界的眼光”。他提出“做世界人”要“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教育学生爱劳苦大众的大多数人,恨人类的共同的敌人,不要把自己的享乐建筑在大多数劳苦大众的血泪之上。他的“活教育”目的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也反映了他具有“世界眼光”的胸襟,在当时是属于进步教育思潮之列的。
2 、“活教育”的课程
陈鹤琴批评旧教育是“死教育”,课程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不问儿童是否了解,不管与时实是否适合,只是一节一节课的教,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书呆子”。“活教育”则反其道而行之,要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他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
他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才是活的书,直接的书;而书本上的知识却是死的书,间接的书。活的书比死的书要好,直接的书比间接的书要好。间接的书本知识只能当作学习的副工具,国语、常识、算术都是副工具,它们只能作为“活的书”的一种补充。所以他说:“现在我们在这里主张大家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就是希望大家能把过去‘书本万能的错误观念抛弃,去向活的直接的知识宝库,探讨研究’”。
他的“活教育”课程大致有五类,亦即所谓“五指活动”:

(一)儿童健康活动(包括体育、卫生等学科);

(二)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常识等学科);

(三)儿童自然活动(包括动、植、矿、理化、算术等学科);

(四)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图画、工艺等学科);

(五)儿童文学活动 (包括读、作、写、说等学科);
3、“活教育”的方法
陈鹤琴说:“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活教育”的教学不重视班级授课制,而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即注重直接经验,不重视间接知识。“活教育”把直接经验当作为人们进步的最大动力。所以“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实验观察;第二是阅读参考;第三是发表创作;第四是批评研讨。要求每个学生备一工作簿,在工作簿上编他自己的教材。教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欣赏。

“活教育”根据儿童生活的需要及儿童的学习兴趣,组织儿童活动场所。“在第一阶段是小动物园,小花园,小游艺场,小工场,小图书馆;在第二阶段是小动物园,小农场,小社会,小美术馆,小游戏场;在第三阶段是儿童工场,儿童家场,儿童科学馆,儿童世界,儿童艺术馆,儿童运动场,儿童服务团。”是在校内组织“活教育”的方式,校外大自然十大社会则更为重要的活动场所。

陈鹤琴还详细阐释了“活教育”的原则,他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等等。这是我国现代儿童教育中有价值的思想。

以上“活教育”的三大纲领是针对旧中国旧教育传统的弊病提出的。他认为旧中国的教育制度是抄袭外国的,空谈理论,教学脱节,读死书,读书死,书本至上,不求进步,学生缺乏创造性,没有“动手”的能力。因此他提出了“活教育”的思想体系,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和进步意义的。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