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陈鹤琴提出的家庭教育原则 陈鹤琴教育思想

国学教育土凤凰供稿
首先,应重视家庭教育的科学依据。在70年代末,陈鹤琴建议“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推广。”并认为家长更应懂得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了解、掌握幼儿的身心特点,这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他说:“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得好;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得好;育蚕的人,先要懂得育蚕的方法,蚕才能育得好…… 难道养小孩,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得好吗?”这反映了陈鹤琴坚持科学育儿的家庭教育总则。

他认为是否了解儿童心理特点,这关系到家庭教育的效果。并针对幼儿“撒谎”这件事,他提出了符合科学的观点。这是由于幼儿本身害怕受到讥笑、怕被剥夺心爱的东西和希望获得称赞和表扬所致。另一方面,则由于儿童思维的局限性,常将现实与幻想、梦境和醒境相互交织,以及儿童语言表达和对词汇的理解欠准确所致,被成人误认为撒谎,这就要求家长必须探究儿童行为的动因。

总之,陈鹤琴提出注重家庭教育的科学依据是中国家庭教育由经验性向科学性转化的关键。

其次,他非常强调积极的暗示和诱导。根据幼儿好模仿和易受暗示的心理特点,要求父母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对幼儿进行正确的诱导。而且,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幼儿具有重要的暗示作用,反对消极的压制和惩罚。比如对于以上所举“撒谎”一例,要求父母针对不同的内因,进行分析,并通过正确暗示和自身为榜样,使其逐步改正。并对儿童多进行肯定和奖励,这是儿童向良性发展的内部动力。又如一位母亲看到年幼的儿子看到人的头发剪后可以长出来,于是将洋娃娃头上的头发剪得光秃秃,母亲看见后问明其理由,非但不训他,而且让他观察结果,这种积极的诱导对于培养儿童的科学实验精神和求知欲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注意环境和游戏的原则。他非常注意环境给儿童带来的潜在影响,要求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环境是指凡是可以给小孩刺激的都是他的环境,一切物质是他的环境,人也是他的环境;而且人的环境,比较物的环境还要重要”。父母的人格,即父母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因素及家庭的环境布置无不渗透着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对子女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儿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可以说是父母的价值观的一种折射。“我们成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能影响小孩子的,他看了听了之后,或立刻就要去做做看,说说看,或到了后来才做出来说出来;他所说做的与我们成人所做的所说的不同,但却有几分是相像的。”

由此可知,父母应以身作则,尤其是教育子女时,应持同一态度,以免造成儿童无所适从,难以形成稳定的价值观。

游戏是儿童的特殊生活,是儿童的工作,儿童的工作就是游戏,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认为“小孩子只喜欢两桩事,一桩是吃,一桩是玩,玩比吃还重要。从游戏中,小孩子可以获得许多经验,兴趣就很浓厚了。” 由此可知,游戏是儿童学习的最佳途径,是幼儿期获得经验的源泉。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