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提倡“耕战” 法家教育思想
国学教育 由土凤凰供稿
诚如韩非所言,战国是一个“争于气力”的时代,战国的趋向是统一,而统一就要靠实力。他说得十分透彻:“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力,就是军事与经济实力,又最终落实在人民是否积极参加“耕战”之上。从商鞅到韩非,都始终如一地倡导“耕战”。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法家也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教育要促进耕战,使百姓喜农乐战,甚至使“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
如何使百姓喜弄乐战呢?商鞅提出:“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通过法制的手段,在社会上造成以耕战为荣,以游宦、学问为耻的气氛,将原有的社会尊卑观念和获致尊卑的途径作一颠倒和改变。商鞅首先主张:“为辩知者不贵,游宦者不任,文学私名不显”,使儒家学者及其他从事文化知识工作的人失去尊贵。同时,设立各种荣誉、奖赏和官职,以鼓励那些有功于农战的人。尤其是要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使“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使趋利避害实现于耕战之中。
因此,法家竭力反对“不事力而衣食”,“不战功而尊”,以期杜绝“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的现象。他们激烈攻击“学而优则仕”的儒家学说和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商鞅曾把儒家所倡导的礼乐、诗书、孝悌、诚信、仁义之类,比作“六虱”——各种各样的虱子。韩非也把儒家学者比作“五蠹”——五种蛀虫。认为儒家及其所从事的是贫国弱兵之教,应当严禁。
法家倡导“耕战”有其合理因素:为了适应走向统一的时代需要,在“学问”和“耕战”之间应有所侧重,在当时应鼓励耕战,保证兵、农有足够的劳动力,以增强国家实力。而且,不唯“学问”者才是尊贵者,兵、农只要努力建功立业,也同样是尊贵的。这是新的社会风俗与观念。但法家强调耕战过了头,以至否定了“学问”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法家思想的这一缺陷甚至为致命,可以说以后法家理论与实践的败忘,极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尽管法家不少主张适应了完成统一的需要,但法家对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教育持否定态度,因此,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是否定人的价值,否定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否定学校教育。法家教育思想用于实践,不仅会摧残教育本身,还会窒息思想、文化的发展,这是已为历史发展所证明了的。
如何使百姓喜弄乐战呢?商鞅提出:“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通过法制的手段,在社会上造成以耕战为荣,以游宦、学问为耻的气氛,将原有的社会尊卑观念和获致尊卑的途径作一颠倒和改变。商鞅首先主张:“为辩知者不贵,游宦者不任,文学私名不显”,使儒家学者及其他从事文化知识工作的人失去尊贵。同时,设立各种荣誉、奖赏和官职,以鼓励那些有功于农战的人。尤其是要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使“民之欲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战不免。境内之民,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使趋利避害实现于耕战之中。
因此,法家竭力反对“不事力而衣食”,“不战功而尊”,以期杜绝“无耕之劳而有富之实,无战之危而有贵之尊”的现象。他们激烈攻击“学而优则仕”的儒家学说和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商鞅曾把儒家所倡导的礼乐、诗书、孝悌、诚信、仁义之类,比作“六虱”——各种各样的虱子。韩非也把儒家学者比作“五蠹”——五种蛀虫。认为儒家及其所从事的是贫国弱兵之教,应当严禁。
法家倡导“耕战”有其合理因素:为了适应走向统一的时代需要,在“学问”和“耕战”之间应有所侧重,在当时应鼓励耕战,保证兵、农有足够的劳动力,以增强国家实力。而且,不唯“学问”者才是尊贵者,兵、农只要努力建功立业,也同样是尊贵的。这是新的社会风俗与观念。但法家强调耕战过了头,以至否定了“学问”对于社会发展的价值。法家思想的这一缺陷甚至为致命,可以说以后法家理论与实践的败忘,极大程度上与此有关。
尽管法家不少主张适应了完成统一的需要,但法家对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教育持否定态度,因此,所采取的教育措施是否定人的价值,否定人类文化知识的积累、否定学校教育。法家教育思想用于实践,不仅会摧残教育本身,还会窒息思想、文化的发展,这是已为历史发展所证明了的。
上一篇: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下一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