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孟子教育思想
国学教育 由土凤凰供稿
孟轲的“性善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表现了先严主义,另一方面表现了对人本质的深刻认识。正是在对人本质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孟轲阐述了对教育作用与目的的看法。
(一)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
尽管孟轲说仁义礼智是“我固有之”,但他又不认为人生来就具备现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道德的可能性。他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所谓“端”,是指事物的开头或缘由。人所具备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理倾向,不过是仁义礼智的起始点或可能性。可能不等于现实,要将“四端”转化为现实的道德品质,需靠学习与教育。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或者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所以孟轲以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有没有教育,在人身上善与不善就可以表现出成倍、数倍的差距。没有教育,不要说性善,人就几乎无异于禽兽了。可见,孟轲的“性善论”是一种限定的“性善论”,它也强调了善的社会习得和对教育的依赖。
尽管孟轲强调了教育是扩充人固有的事端,但他承认这种扩充也借助于外力,外界环境对人性善的形成同样不可缺少。他谈到物质生活条件,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如果能够使粮食多得像水火那样平常,“民焉有不仁?”所以道德和善也有赖于人们后天的社会生活。他还谈到社会环境,以一楚国大夫欲使其子学习齐语为例说,如果请一齐人教他,而众多楚人的语言环境则在干扰,纵然天天鞭挞他说齐语,也是徒劳。相反,如果让他去齐国都城临淄闹市大街住上几年,纵然天天鞭挞,也不能令他说楚语了。所以环境也影响甚至决定着人。
可见,孟轲所说的“善端”只是人的某种可能性,将可能变成现实,要靠教育、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以促使人所固有的“善端”成长起来。
依孟轲的看法,教育的全部作用在于经过扩充人固有的善进而达到国家的治理。他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扩充善端,如同星火燎原,如同涓滴成河,由此保证天下安定。因此,孟轲理想中的政治是从教育入手的,而教育又是扩充善端的过程。这就是孟轲的逻辑。
(二)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孟轲说过:“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轲在此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又说明了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
“人伦”就是“人道”,在孟轲看来,“人伦”是人类的本质表现,也表现了人类生活的特点。具体说来,“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称为“五伦”。“五伦”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关系,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在“五伦”中孟轲尤重父子——孝,兄弟(长幼)——悌这两种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仁,事父母;义,从兄长;智,明白以上两者的道理并坚持下去;礼,孝悌在礼节上的表现;信,老老实实地去做。
孟轲之所以重视孝悌,又尤重孝,以为“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是因为他希望把国家的统一、政治的实现,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的基础之上,而孝道就是固结宗法关系的纽带。他以为,君主如果以孝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天下可运于掌”,否则连家也难保;只要人人能够其亲,长其长,天下就会太平。
孟轲就是这样设想以父子、兄弟之类血缘宗法关系去影响和制约君民、君臣之类政治社会关系,不断实现社会改良,达到长治久安。而教育则通过使人明了并实行这一切,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孟轲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后,就明确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古代教育的性质,即宗法的社会——伦理的教育。
(一)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
尽管孟轲说仁义礼智是“我固有之”,但他又不认为人生来就具备现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道德的可能性。他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所谓“端”,是指事物的开头或缘由。人所具备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心理倾向,不过是仁义礼智的起始点或可能性。可能不等于现实,要将“四端”转化为现实的道德品质,需靠学习与教育。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或者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所以孟轲以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引导人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的善端。有没有教育,在人身上善与不善就可以表现出成倍、数倍的差距。没有教育,不要说性善,人就几乎无异于禽兽了。可见,孟轲的“性善论”是一种限定的“性善论”,它也强调了善的社会习得和对教育的依赖。
尽管孟轲强调了教育是扩充人固有的事端,但他承认这种扩充也借助于外力,外界环境对人性善的形成同样不可缺少。他谈到物质生活条件,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如果能够使粮食多得像水火那样平常,“民焉有不仁?”所以道德和善也有赖于人们后天的社会生活。他还谈到社会环境,以一楚国大夫欲使其子学习齐语为例说,如果请一齐人教他,而众多楚人的语言环境则在干扰,纵然天天鞭挞他说齐语,也是徒劳。相反,如果让他去齐国都城临淄闹市大街住上几年,纵然天天鞭挞,也不能令他说楚语了。所以环境也影响甚至决定着人。
可见,孟轲所说的“善端”只是人的某种可能性,将可能变成现实,要靠教育、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以促使人所固有的“善端”成长起来。
依孟轲的看法,教育的全部作用在于经过扩充人固有的善进而达到国家的治理。他说:“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不能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扩充善端,如同星火燎原,如同涓滴成河,由此保证天下安定。因此,孟轲理想中的政治是从教育入手的,而教育又是扩充善端的过程。这就是孟轲的逻辑。
(二)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孟轲说过:“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孟轲在此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又说明了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
“人伦”就是“人道”,在孟轲看来,“人伦”是人类的本质表现,也表现了人类生活的特点。具体说来,“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称为“五伦”。“五伦”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关系,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在“五伦”中孟轲尤重父子——孝,兄弟(长幼)——悌这两种关系,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仁,事父母;义,从兄长;智,明白以上两者的道理并坚持下去;礼,孝悌在礼节上的表现;信,老老实实地去做。
孟轲之所以重视孝悌,又尤重孝,以为“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是因为他希望把国家的统一、政治的实现,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的基础之上,而孝道就是固结宗法关系的纽带。他以为,君主如果以孝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天下可运于掌”,否则连家也难保;只要人人能够其亲,长其长,天下就会太平。
孟轲就是这样设想以父子、兄弟之类血缘宗法关系去影响和制约君民、君臣之类政治社会关系,不断实现社会改良,达到长治久安。而教育则通过使人明了并实行这一切,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孟轲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后,就明确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古代教育的性质,即宗法的社会——伦理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