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孟轲的教学思想 孟子教育思想

国学教育土凤凰供稿
孟轲的扩充人所固有的善性的思想,蕴含着他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即教学活动要体现理性特点,要遵循和发展人的内在能力。这一基本要求贯穿在他的整个教学思想中。需要说明的是,孟轲思想倾向的内向,并不意味着他反对从外界获知,相反,他同样认为知识的获得离不开感知,只不过他特别强调学习中个体认识的自觉罢了。

(一)“深造自得”

在思维与感官之间,孟轲更倾向于强调思维。他以为扩充善性就应“从其大体”,“大体”即“心之官”。因此,人们的学习就应有一个基本要求:“深造自得”。孟轲指出,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如此,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遇事则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据此,孟轲尤其主张学习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他有一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前代文献典籍和已有之见,不轻信、不盲从,经自己的思考而有所弃取。在谈到读《诗》时他又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要求读书不拘于文字和词句,而应通过思考,去体会深层意蕴。所以,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到理性思维的转化。

(二)“盈科而进”

“盈科而后进”指出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孟轲以为“其进锐者其退速”,进程的过于迅疾,势必影响实际效果,致使退步也快。正确的进程应当像源源不断的流水那样,注满一个洼坎之后再注下一个洼坎,未注满时绝不下流,由此渐次流入大海。这就是“不盈科不行”,“盈科而后进”的道理。他还通过“揠苗助长”的语言告诫人们必须注意到教学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人们应当关注并促进教学过程的实现,但绝不能用“揠苗”的方法去助长,否则,“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三)“教亦多术”

孟轲很强调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育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对学生,有的应及时点化,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则可以间接地受教。甚至“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事实上也成为一种教导。所以说:“教亦多术矣”,一切因人而异。

(四)“专心致志”

孟轲以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他说,以下棋这样不算太复杂的小技艺来说,也非专心致志而不可得。如果请围棋好说弈秋教两个学生下棋,一个专心致志,唯弈秋之言是听;一个耳虽听之,而心中却老想着有鸿鹄将飞来,随时准备引弓而射。同样是学习,后者必须不如前者。这难道是由于他们智力上的差异吗?显然不是。所以孟轲认为,人们学习上的差异取决于其在学习过程中专心致志与否,而不是其天资的高低。

 

六、社会分工与教育

分工思想是孟轲的重要经济思想,也是其教育理论中重要的基础思想。对于社会分工及其必要性的认识,孟轲认识之清晰,在古代学者中是很少见的。

当时农家许行提出“并耕而食”论,这种主张有批判剥削的合理因素,但从社会生产的发展看,却是倒退观点。孟轲以为,许行的荒谬在于他毫不懂得,无论是“贤者”还是“百工”,那无法凡事躬亲。如果以“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身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不仅难以自给自足,还使人疲于奔命。只有通过分工,使人分居不同的职业,尽其所能,然后“通功易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相互交换其劳动,“以羡补不足”。所以说:“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是必要的。

既然士人的“劳心”(包括学习、从教、从政)与农人的耕、织女的织、百工的制作……具有同等意义,那么“劳心”也是一种社会劳动。当弟子彭更批评孟轲“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是“士无事而食,不可也”时,孟轲分析道:“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腽肭感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作为分工的结果,学者的富有道德与知识,就如同“农与余粟,女有余布”一样,他们通过坚持某种社会原则,并以之教书育人,发挥着社会作用,那么,为什么要肯定工匠而否定这些“为仁义者”呢?

基于这样的认识,孟轲指出,士人的“为仁义”就不是什么“菌子之不耕而食”,相反,“不素餐兮,孰大于是?”不白吃饭的人中,还有谁能比这更为重要的呢?孟轲是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士人的为学、从教和从政的。我们应当指出并批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所宣扬的剥削阶级意识,但必须承认孟轲关于社会分工与协作思想的深刻。当人类劳动还不能够提供足够的物质产品时,体脑分工就是不得已的,也是必须的。

处在战国中期严酷的兼并战争时代的孟轲,其思想表现出对人的外呢体的注重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他的“性善论”,开创了中国教育史上强调个体理性自觉的“内发说”。他对教育作用的阐发,对“大丈夫”人格理想的议论,对教学过程的表述,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孟轲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气节、民主精神的激发、崇高精神境界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启蒙作用。孟轲关于社会分工的论述,也是人类经济思想史、教育思想史上的出色一笔。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