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墨家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 墨家教育思想

国学教育土凤凰供稿
尽管墨家在社会思想的众多方面表现出与儒家的歧异,但在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即肯定教育必须为社会政治服务,两家却近似。
(一)教育作用
墨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政治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他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为什么实现“兼爱”必须借助于教育的手段呢?墨翟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义者功亦多。”就好比天下人不懂得耕种,善于耕种者就应设法使天下人都学会耕种,而不应仅仅是“独耕”。因此,教育通过使天下人“知义”实现着社会的完善,换句话说,理想的社会应是人人受教育的。在此,墨翟将对人的教育看成是“爱人”、“利人”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既然对人的教育也是一种社会的兴利除害,那么其间就已包含着一个前提,即教育对于人是可能的。墨翟曾批评儒者公孟子既承认天命论,又强调人的学习努力的矛盾观点,以为这种“教人学而执有命”的观点,就像既让人裹头又让人脱帽一样荒唐可笑。由此他阐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品性形成的影响。中国古代教育家论述教育作用时都离不开谈人性,墨翟的贡献则在提出“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有一次他见染丝而颇有感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变亦变,五入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在墨翟看来,首先,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其次,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颜色的丝,也即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慎其所染,选择所染。
墨翟这一思想较之孔丘的人性论在社会意义方面显得进步了。因为它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墨翟“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思想,其“上说下教”的主张,就都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
(二)教育目的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这就是“兼士”或“贤士”,又通过他们去实现贤人政治或仁政德治,批判、否定那种用人以亲、以势、以财而不问贤能与否的腐败政治和社会不合理现象。
关于兼士或贤士,墨翟曾提出过三条具体标准:“厚乎德行”、“辩论乎言谈”、“博乎道术”,即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辨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知识技能要求是为了使兼士们去投入社会实践,有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思维论辩的要求是为了能通过兼士们的“上说下教”,去向社会推行其“兼爱”主张;道德的要求最为重要,这使兼士懂得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不分彼此、亲疏、贵贱、贫富,都能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当需要的时候,兼士还应毫不犹豫地损己利人,“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墨翟主张培养大批兼士来取代社会上原来存在的那些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甚至牺牲他人的“别士”,实现“兼以易别”,由此清除“乱不得治”、“饥不择食”、“寒不得衣”和“劳不得息”的社会弊端。
墨家的兼士与儒家“亲亲而仁民”、“爱有差等”的君子在外表与内质上都有很大不同,表现了完全不同的人格追求,反映了小生产者的平等思想。在战国严酷的社会环境下,这种追求和愿望只能是一种不易实现的空想,但这种理想中的平等、博爱精神却是人类一笔可贵的精神遗产。中国后世的义侠和任侠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墨家兼士形象启发的。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