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教育方法 王守仁教育思想
国学教育 由土凤凰供稿
为了贯彻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思想,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道德教育方法。
1、静处体悟
所谓“静处体悟”,实际上是静坐澄心,反观内省,摈去一切私虑杂念,体认本心,这是董仲舒“内视反听”与陆九渊“自存本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佛教禅宗的面壁静坐、“明心见性”思想的影响。如他所说:“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孥,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他否认了“坐禅入定”的影响,却正是受了“坐禅入定”的影响,这是正统理学家的一贯手法。
2、事上磨炼
王守仁认为如果一味追求静坐澄心,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稿之病”,或者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才通些子事来,即便牵滞纷扰,不复能经纶宰制”。因此,他又提出“事上磨炼”。他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他这里说的“在事上磨炼”,亦即“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问,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指通过“声色货利”这些日常事务,去体认“良知”。他反对离开事物去谈“致良知”,认为在口头上谈“致良知”是无意义的,“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他主张道德佳养要紧密同日常生活联系,“在事上磨炼,才能落实“行合一”。
3、省察克治
王守仁还继承与发展了儒家传统的“内省”、“自讼”的修养方法,提出“省察克治”。他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索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他还说:“克已必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副而来”。他这时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的“克己内省”思想,强调了“拔去病根次”斩钉截铁久“扫除廓清”一毫不存。在他看来,如果在修养过程中,若不能用他所说的“天理”战胜“人欲”,即使剩下一丝一毫,那么,其结果必将是前功尽弃,“众恶相副而来”。我们可以从王守仁的唯心主义的道德教育思想中,看到他深刻地认识到两种道德观斗争的重要意义,这对我们仍是有启发的。
1、静处体悟
所谓“静处体悟”,实际上是静坐澄心,反观内省,摈去一切私虑杂念,体认本心,这是董仲舒“内视反听”与陆九渊“自存本心”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佛教禅宗的面壁静坐、“明心见性”思想的影响。如他所说:“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孥,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他否认了“坐禅入定”的影响,却正是受了“坐禅入定”的影响,这是正统理学家的一贯手法。
2、事上磨炼
王守仁认为如果一味追求静坐澄心,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稿之病”,或者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才通些子事来,即便牵滞纷扰,不复能经纶宰制”。因此,他又提出“事上磨炼”。他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他这里说的“在事上磨炼”,亦即“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问,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指通过“声色货利”这些日常事务,去体认“良知”。他反对离开事物去谈“致良知”,认为在口头上谈“致良知”是无意义的,“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他主张道德佳养要紧密同日常生活联系,“在事上磨炼,才能落实“行合一”。
3、省察克治
王守仁还继承与发展了儒家传统的“内省”、“自讼”的修养方法,提出“省察克治”。他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索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他还说:“克已必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副而来”。他这时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的“克己内省”思想,强调了“拔去病根次”斩钉截铁久“扫除廓清”一毫不存。在他看来,如果在修养过程中,若不能用他所说的“天理”战胜“人欲”,即使剩下一丝一毫,那么,其结果必将是前功尽弃,“众恶相副而来”。我们可以从王守仁的唯心主义的道德教育思想中,看到他深刻地认识到两种道德观斗争的重要意义,这对我们仍是有启发的。
上一篇:颜之推生平简介
下一篇:“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