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王守仁教育主张的体现 王守仁教育思想

国学教育土凤凰供稿
王守仁的和谐教育思想反映出了他在当时来说非常独特的教育观,并将这种思想贯彻在他提出的很多教育主张之中。

首先,王守仁的和谐教育思想最显著的体现是在他对儿童教育的建议上:

王守仁认为封建传统教育约束、压抑儿童身心发展,他批评当时的儿童教育存在三大弊端:重机械记忆,不重启发思维;重消极防范,不重积极诱导;普遍采用体罚,摧残儿童的身心。他认为这样只一味督责、鞭挞绳缚的教育方法,会使儿童“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同时还会导致儿童身心向着僵化、单一的方向发展。他认为正确的童蒙教育应该考虑到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点,像园丁栽培花木一样,通过“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感,发展儿童的智慧,增进儿童的身体发育,这样“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从而使儿童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均衡、健康地发展。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促使儿童的个性全面、均衡地发展呢?王守仁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反对当时封建传统对待儿童“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教育儿童首先要从积极方面入手,要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兴趣,培养其“乐学”的情绪。在教学方法上,要采取“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在教学内容上,要发挥诗、书、礼等各门课多方面的教育作用;在教学安排上,要注意教学活动以多种形式搭配进行;在学习内容和次序的安排上,规定“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这样动静搭配,从而使儿童“乐习不倦”。

其次,王守仁的和谐教育思想体现在他对师生关系的定位上。

王守仁极力提倡学生“谏师”,他反对传统的师道尊严,尤其反对束缚学生个性的教育模式,主张师生之间应以朋友之谊相待,提倡学生对老师直言相谏,教师应欢迎学生的批评,这样可使师生双方都能得到提高,他指出“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某于遭未有所得,其学卤莽耳,谬为着者从于此,每终认以思,恶且未免,况于过乎?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以明其是,吾而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也。”

王守仁除鼓励学生“谏师”外,对学生也非常和善,毫无“道貌岸然”的道学家的样子。炎夏之时,学生侍坐于其身边,虽有扇子,却谨守礼节而不用,王守仁则亲将扇子递给他们消暑,并说:“对人之学,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不是装做道学模样。”节日之间,王守仁与众弟子欢聚宴会,席间师生谈笑风生,无拘无束,一起表演节目,或演奏乐器,或舞蹈歌唱,或即席赋诗,体现了亲密无间、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王守仁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将师生关系定位在一种平等、民主的位置上。他认为过去那种“师道尊严”、“师权为上”的思想只会将学生培养成唯唯诺诺、只知服从书本和权威,毫无创见的书呆子,而要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全面、自由地发展,这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而更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王守仁并不只是提出口头上的主张,他还真正做到了身体力行,通过自己平常的言谈举止来深深地影响和感染学生,师生之间亲密无间、融洽和谐,从而使学生和他在一起时能无拘无束,自由尽兴地展现自己。然而,直到今天,在我们教育现实中仍然存在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将教师视为绝对权威的情况,师生之间根本谈不上是“朋友之谊”,更不用说学生敢对教师的过失“直言相谏”了。这正是我们教育的一个失败之处,我们把师生之间要民主、平等的口号喊了那么久,可是真正身体力行的教师和学校领导又有多少呢?但如果我们连这一点都不能转变的话,那么我们又如何谈得上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呢?因此,在这一点上,王守仁能打破当时封建传统的束缚,不仅在当时是非常大胆和有独创意识的,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也是有着非常深刻影响和启发意义的。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