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士大夫教育 颜之推教育思想
国学教育 由土凤凰供稿
颜之推对南北朝时期士族地主教育的没落深为忧虑,如何改良已经衰微的士大夫教育,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全部内涵。
(一)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级虽垄断教育,但又轻视教育。他们的子弟庸碌无能,不学无术,只图享乐,如倚仗门荫获得一官半职,便自以为满足,全忘修学,可见他们的教育程度和精神面貌十分糟糕,为此,颜之推要求整个士族阶层应该注重教育。
首先,他继承了前辈从人性论的角度来论述教育作用的传统,认为人性分为三品,性的品级与教育有直接关系,他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这种观点虽然在理论上并没有什么新的发展,但却是他强调士大夫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由于绝大多数士族子弟都属于中庸之人,他们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获得知识,否则,终为懵懂之人。
其次,他从接受教育与否同个人前途的利害关系出发,强调了士大夫受特殊知识教育的必要性。颜之推认为,一个人有无知识,决定着他社会地位的高下。一个人如掌握了知识,通明《论语》、《孝经》等儒家经术,虽百世小人,也可为人师。相反,如不读书,即使拥有千载冠冕的荣耀,也将坠为从事体力劳动的小人。所以他认为,士大夫子弟要保持其原有的社会地位,只有重视教育,通过学习获得特殊知识,并依靠这些所占有的知识才能实现。总之,“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再次,他从“利”的角度,从知识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等方面论述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颜之推认为,就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知识也是一种资本,它可以作为谋求生活的手段。他说:如明通六经之旨义,涉猎百家之群书,纵然不能增益德行、孰厉风俗,至少可以作为一门艺业,得以自资。此外,由于当时社会处于战乱和朝代更易频繁的变动时期,各人的地位与前途都没有保障,父兄的庇荫也不可能长久,因此,只有自身有了知识,才能左右逢源。其实,这也是颜之推的经验之谈。
颜之推更多地从“利”的角度来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有别于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思想,这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二)教育的目标在培养治国人才
关于士大夫教育的目标,颜之推从士族地主的利益出发,认为原来的玄学教育必须抛弃,传统的儒学教育也应改革,要培养的既不是难于应世经务的清谈家,也不是空疏无庸的章句博士,而是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它具体包括:朝廷之臣;文史之臣;军旅之臣;蕃屏之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要依靠各种专才的教育,使各人专精一职才能实现。颜之推的这种观点,冲破了儒家以培养较抽象的君子、圣人为教育目标,以儒学教育统括一切专门教育的传统框框,并使教育功能的发挥,不在局限于道德修养与“化民成俗”方面,而更重要的在于对各种人才的培养。
(一)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级虽垄断教育,但又轻视教育。他们的子弟庸碌无能,不学无术,只图享乐,如倚仗门荫获得一官半职,便自以为满足,全忘修学,可见他们的教育程度和精神面貌十分糟糕,为此,颜之推要求整个士族阶层应该注重教育。
首先,他继承了前辈从人性论的角度来论述教育作用的传统,认为人性分为三品,性的品级与教育有直接关系,他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这种观点虽然在理论上并没有什么新的发展,但却是他强调士大夫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由于绝大多数士族子弟都属于中庸之人,他们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获得知识,否则,终为懵懂之人。
其次,他从接受教育与否同个人前途的利害关系出发,强调了士大夫受特殊知识教育的必要性。颜之推认为,一个人有无知识,决定着他社会地位的高下。一个人如掌握了知识,通明《论语》、《孝经》等儒家经术,虽百世小人,也可为人师。相反,如不读书,即使拥有千载冠冕的荣耀,也将坠为从事体力劳动的小人。所以他认为,士大夫子弟要保持其原有的社会地位,只有重视教育,通过学习获得特殊知识,并依靠这些所占有的知识才能实现。总之,“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再次,他从“利”的角度,从知识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等方面论述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颜之推认为,就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知识也是一种资本,它可以作为谋求生活的手段。他说:如明通六经之旨义,涉猎百家之群书,纵然不能增益德行、孰厉风俗,至少可以作为一门艺业,得以自资。此外,由于当时社会处于战乱和朝代更易频繁的变动时期,各人的地位与前途都没有保障,父兄的庇荫也不可能长久,因此,只有自身有了知识,才能左右逢源。其实,这也是颜之推的经验之谈。
颜之推更多地从“利”的角度来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有别于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传统思想,这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
(二)教育的目标在培养治国人才
关于士大夫教育的目标,颜之推从士族地主的利益出发,认为原来的玄学教育必须抛弃,传统的儒学教育也应改革,要培养的既不是难于应世经务的清谈家,也不是空疏无庸的章句博士,而是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它具体包括:朝廷之臣;文史之臣;军旅之臣;蕃屏之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要依靠各种专才的教育,使各人专精一职才能实现。颜之推的这种观点,冲破了儒家以培养较抽象的君子、圣人为教育目标,以儒学教育统括一切专门教育的传统框框,并使教育功能的发挥,不在局限于道德修养与“化民成俗”方面,而更重要的在于对各种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