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李惟扬:崇文尚武 清廉传家 家风文化

家风家训小雪供稿

李惟扬(1683—1756年),阳春隆岗村人,是清朝武榜眼。后来,他被赐殿前侍卫,官至广东右翼总兵,名声显赫。李氏家风传承中,李惟扬作为隆岗村李族的第二代传人,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既受益于先辈的言传身教,又继承和丰富了这个家族的教育传统,逐步形成了“崇文尚武、忠勇俱全、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家风特色。

李惟扬

仁爱担当 涵养家风

李惟扬的祖父李会煦曾任广西博白知县,他为人正直,勤于政事,因此当地吏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可惜好景不长,云南王吴三桂拥兵自重,云贵两广地区随之陷入动乱之中。后来遇到饥荒,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为了生计甚至不得不卖儿卖女。李会煦看到百姓家破人亡,自己为官一任却不能造福一方,痛苦万分。经过一番思量,李会煦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于是上万名老百姓得以活命。但私放官粮,无法向朝廷交差,李会煦只得流落到阳春。

李惟扬的父亲李成玉知道这件事后,为尽孝道,不畏艰辛地追寻至阳春,从此在那里定居,开枝散叶。李会煦的仁爱之心、李成玉的行孝之道,深深烙印在李惟扬的心底,影响他的成长。

崇文尚武  忠勇俱全

李成玉本来希望儿子李惟扬饱读诗书,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曾约法三章,不准他练武。然而本家护院武师慧眼识才,暗中收李惟扬为徒弟。他们师徒二人相约每天寅时到屋背岗上,偷偷地传授武艺。寒来暑往,从不间断,李惟扬苦练了三个年头。十一岁那年,李惟扬在当地擂台夺冠,崭露头角,被誉为神童。尽管父亲李成玉还是有“重文抑武”的思想,希望儿子能通过读书取得功名,但李惟扬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理想和信念,坚持习文练武。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惟扬终于在康熙五十一年高中武榜眼。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三弟李惟新、长子李伯豪、三子李伯桓、七子李伯康、十四子李伯殿纷纷走上了习武从军之道。其中,李伯豪于乾隆元年高中丙辰科武进士,李惟新、李伯桓、李伯康也分别考中武举人。李惟扬开习武之风气,他的后人景仰追随,代代不绝,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家族风范。

自古武将多忠勇之士。李惟扬为官33年,兢兢业业,忠勇双全,康熙皇帝曾夸曰“古来岳飞为南方名将,我朝李惟扬可比之”。十四子李伯殿也秉承忠勇俱全的家风,随父东征西伐,在一次孤身闯进匪穴营救百姓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清正廉洁 刚正不阿

李惟扬一生为官清廉刚直,不攀附贵权,不搞结党营私,深受三朝皇帝的重用。特别是雍正皇帝力排众议,坚持让汉人李惟扬担任要职,看重的就是他清廉品格。李惟扬曾在公祠照壁上设置了一幅“戒贪图”,以此告诫子孙后代要清白做人,守住家规底线。

李伯桓(李惟扬的三子)担任广州千总期间,每天要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求他办事的人多不胜数。有一年中秋节,李伯桓的母亲思儿心切,从隆岗来到广州与儿子共度佳节。一刘姓商人得知这个消息后,为答谢李伯桓解难之恩,在中秋之夜带上礼品送至李宅。李伯桓看到是一些土特产,客气几下,便不以为然地收下了礼物。他的母亲赏月归来,发现桌子上的礼品,便问明来由。她严肃地对李伯桓说:“历代贪官污吏,多数是从不能洁身自好开始,今天收点土特产,明天就有可能收金收银。一旦道德情操打开了缺口,就很难做到清正廉洁。洁身自律,日当三省,这些都要向你父亲学习,切不可自甘自戕,辱没家声啊。”李伯桓听后,满脸通红,连忙跪下向母亲陪礼道歉,并连夜将礼品送回刘姓商人家中。刘姓商人感叹:“李氏门风,果然严谨;千总清廉,固然不虚。”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