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李步蟾:但得民情千念息,不携家累一官闲 家风文化

家风家训小雪供稿

李步蟾(1757-1825),清代惠州龙门人,历任陕西南河州判、甘肃灵州花马池州同知、秦州三岔州判、平罗县令等。他的祖父、父亲都为人正直,受家风影响,李步蟾为官30多年,清正廉明,爱民如子,被百姓称为“李青天”。

父正子勤 志存高远

李步蟾的父亲李晃中,早年在国子监读书,八股文写得朴实精炼,但在乡试中却屡屡失意。当时流行浮华媚俗的文风,曾有人劝李晃中“俯从时尚”,他却斩钉截铁地说:“得失有命,岂能被当下的歪风邪气所左右呢?”李晃中的刚正不阿、宽广胸襟,深深地影响着儿子李步蟾的成长。

李步蟾自小就勤奋攻读,博览群书,立志报效祖国,经常以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自己。后来, 32岁的李步蟾以县试第一名,首选为拔贡,补派陕西南河任试州判。乾隆五十九年(1794)改任甘肃灵州花马池州同知。

公正廉洁 人称“李青天”

后来,李步蟾改任秦州三岔州判(今甘肃天水县),并管军粮和盐、茶。由于茶、盐属官营商品,利润高,管理这方面贸易的官员一般都会“捞一笔”。李步蟾到任后,一改前任“阴私肥己”的陋习,将这方面的收入全部充公,不贪一分一毫,被当地的老百姓称为“李青天”。

嘉庆十九年(1814),李步蟾代理平罗县令,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对横行乡里的劣歹之徒绳之以法。嘉庆二十五年(1820),他又调回三岔州任州判。那时,当地有个人蒙冤被囚禁于牢狱,听说李步蟾回来当官,欣慰地说:“李青天回来了,我不会冤死了!”李步蟾到任后,果然查清了案情,为他平反,宣判无罪释放。

献身边陲 不携家眷

道光五年(1825),当李步蟾因政绩显着而升官时,突然旧病复发,终年68岁。李步蟾死后“囊无余资”,只能靠同事的捐助才能入殓。道光七年,李步蟾灵柩送回家乡时,前来哭送的百姓长达数十里,依依不舍地与这位父母官作最后的告别。

甘肃灵州花马池、秦州三岔镇等地都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地属寒苦。而李步蟾为官西北,从来不携带家眷,怕累及家眷和被家眷所累,单身含辛茹苦几十年。更难得的是,他为了地方建设,能做到“罄产不介于怀”,清白传家。

有一次李步蟾的长子李晋兰到西北探望他,没住几日就被打发回家了。在李晋兰启程返回时,李步蟾不但没有多余的钱给儿子带回家用,反而嘱咐儿子回到家乡后筹集资金带来西北,以资助当地穷苦的百姓。他儿子返回广东后,经常朗诵李步蟾的一首诗,其中有两句:“但得民情千念息,不携家累一官闲。”这首诗既是李步蟾为官的信念,又是他面对艰难困苦的乐观与豁达,同时形成良好的家风影响着后人。李晋兰谨记父亲的嘱托,一生勤勤勉勉,在家乡颇有建树,深受百姓的好评。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