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杨缵绪:孝亲流芳 清廉重教 家风文化

家风家训小雪供稿

杨缵绪(1697~1771),广东大埔县百侯镇侯南村人,曾任甘肃阶州、庆阳府及江苏松江府、广西桂林府知府,在乾隆二十二年任陕西按察使。他孝顺双亲, 谨遵母训,为官清正,刚正不阿,留下良好的家风。

杨缵绪

听从母训明断案 废“锡蛇”酷刑

杨缵绪升任陕西按察使后,回乡探亲。杨缵绪的母亲为人贤淑善良,生怕儿子滥权不慎制造冤案,乃至草菅人命,便设法试探他。

一天晚上,杨母叫杨缵绪到房间,问他能否破家中的一个案子。杨缵绪不以为然地说:“没有我破不了的案子。”于是,杨母便开始介绍情况:“近日,没有外人来我们家,但是家里不见了几个鸡蛋,不知是什么人干的?”杨缵绪听后,断言一定是丫环偷了,并说如果丫环硬是不承认,就用家法使她招认。听到儿子这么判案,杨母生气地说: “屈打成招,哪里有真正的公正?”原来,家中的鸡蛋是被老鼠偷走了。杨缵绪知道自己错了,跪到母亲面前请求宽恕。杨母轻抚他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儿子,你要记住,人头落地不可再生!”

杨缵绪回陕西后,随即将前任所创的“锡蛇”酷刑废除。后来,杨缵绪便以母亲教诲策勉自己,“不造冤案,不杀无辜”。 每当坐堂判案,他便想起“老鼠偷蛋”的事,再也不敢主观武断地断案,而是多方调查研究,不敢马虎了事。因为杨缵绪明察秋毫、惩恶扬善,百姓称赞他为当代包青天。

孝亲流芳  带“宝物”回乡孝双亲

杨缵绪是个孝子,当他从陕西回乡给母亲祝八十大寿时,带回了三个“宝物”。

第一个“宝物”是百侯薄饼。为孝敬母亲,杨缵绪带家厨回家乡摆寿宴,其中有一道点心“薄饼”,母亲十分喜欢吃。杨缵绪便叫家厨留下,要他把“薄饼”手艺传授给当地村民,母亲便能长期吃到“薄饼”。因为孝心传递,这种饼从此就在大埔县百侯镇流传,并且有了个“百侯薄饼”的名字。

第二个“宝物”是一小袋砂子。杨缵绪任按察使,掌握生杀大权,如出巡各地,吃饭时吃到砂子,便可杀厨子。他听从父母教导,要宽厚待人,每逢外出公干必带一小布袋,吃饭若有砂子,便暗藏小袋中。在母亲寿宴上,他恭敬地呈上小布袋。杨母掂了掂布袋,欣喜地说:“儿啊!你的寿礼何止万金。”布袋中虽然只是几十颗砂子,但是挽救了几十条生命。

第三个“宝物”是鲤鱼灯舞。杨缵绪知道父母年老,不方便出去看戏,而且乡村的文娱活动也不多。当时有一种鲤鱼灯舞在陕西很流行,适合老年人观赏。于是,杨缵绪返乡前就请西安名师把鲤鱼灯舞的要领用文字记录下来,并且让丫环、童仆跟着名师演练,把灯舞带回家乡为父母和乡邻演出。从此,大埔人民就用鲤鱼灯舞来迎新岁、贺新春、闹元宵,并把这项民间艺术发扬光大。

崇文重教 人才辈出

杨缵绪重视培养后代,在修建“通议大夫第”时,特地在房屋左侧30米处建了一座兰台书室,供子孙读书学习。后来,杨缵绪的三个儿子,两个中举,一个副榜。他的四个侄子德征、德瑞、德邵、德彰全部考中举人,荣称为“同堂七魁”,御赐“七叶衍祥”的匾额。

百侯杨氏书香文脉延绵不断,及至近现代,中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培新、中科院院士杨文彩等,都是杨缵绪的后裔。杨氏家族人才辈出,这和杨缵绪重视“顺父母、睦兄弟,利宗族、完国赋,务勤俭、勤耕读,谨丧祭、肃闺门,慎嫁娶、安本分,禁非为、守公法”的家规家训教育分不开的,也充分说明了家风家训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有效载体,以一种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