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谢仲埙:纵有餽遗都却去 曾无情面可求来 家风文化

家风家训小雪供稿

谢仲埙像

谢仲埙(“埙”原为“坃”,通假字,1702—1777年),广东省阳春市轮水村人。清朝进士,在湖北、湖南等地为官46年,历任知县、通判、知府、道员等,所到之处均有政绩,为官清廉,有口皆碑,留下了很多优良的家风家训。

“纵有餽遗都却去,曾无情面可求来。”

据湖南省常宁县《常宁县志》记载:“(谢仲埙)乾隆四年知县,署宅门联云:纵有餽遗都却去,曾无情面可求来。”湖南省永州市《永州府志》也有相同的记载。门联的意思是说只要别人馈赠礼物都坚决推辞,从来没有通过人情关系办事。这副自撰联是谢仲埙为人处事的座右铭。他将对联张贴在衙署门口,非常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告诫前来办事的人,不要给他送礼,也不得通过送礼和人情关系办事。这副门联充分体现了谢仲埙一身正气、廉洁奉公,整饬官风、铁面无私的行事风格。

“峻却餽遗。履乡自裹行粮,嚼生莱菔供馔。”

民国史书《清史稿》记载:“(谢仲埙)初官长宁教谕,乾隆初,擢授湖南常宁知县,峻却餽遗。履乡自裹行粮,嚼生莱菔供馔。”“峻却餽遗”就是严词拒绝任何馈赠;“履乡自裹行粮,嚼生莱菔供馔”说的是他下乡办差时自带干饭,吃食生萝卜下饭。谢仲埙作风正派、严于律己,清正廉洁、艰苦朴素的行事作风由此可见一斑。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番薯!”

《阳春县志·谢仲埙传》记载:“(谢仲埙)乾隆十六年升任永顺府通判,调荆州通判。……执法严明,平反冤狱200余宗。”在“阳春市廉洁从政教育基地——谢仲埙家风家训展示馆”,一条谢仲埙的家风家训特别吸引眼球:“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番薯!”这是谢仲埙判案时在公堂上说的一句话。谢仲埙出身贫寒,幼年丧父,自小在家里靠种番薯、卖番薯为生,一边卖番薯一边读书,还要奉养双目失明的母亲。可以说一生与番薯有很深的感情。考取功名外放任职后,他深知老百姓生活的艰辛,时时刻刻都为老百姓着想。谢仲埙在公堂上说的这句豪言壮语,掷地有声,如雷贯耳,充分体现了他爱民如子的博大胸襟、勤政务实的高尚情操、廉洁奉公的价值取向、敢于担当的道德品格,作为封建时代的官员,实在难能可贵。

阳春市轮水村谢仲埙故居

“正躬率属,屏绝请讬。”

《清史稿·谢仲坃传》记载:“(谢仲埙)正躬率属,屏绝请讬(‘讬’同‘托’)。……解组日,贫如故。”第一句话说谢仲埙以身作则率领下属,杜绝一切请托等不正之风。充分表明谢仲埙不但对自己、对家人要求严格,对下属、对学生也是严格要求。在日常工作、生活当中,谢仲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大家作出了非常好的表率。他为官50年,没有修缮过老家破败的房屋,没有置买过田地,直到解除官职告老还乡,仍然一贫如洗。这段记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谢仲埙作风严谨、清正廉洁的一生,是他一世英名的真实写照。

“老师教我做清官循吏,我要贯彻始终。”

谢仲埙任湖南常宁知县时,其妻刘氏及女儿方端跟随赴任,一家人在县衙居住,日常节俭度日。刘氏夫人和女儿把县衙后花园开垦为菜园,种上蔬菜,将萝卜用食盐腌制成萝卜干作为家常菜。谢仲埙退堂后也常到后园去,和夫人、女儿一起,为菜园除草、浇水、施肥。谢仲埙常对家人说:“我的老师教我做清官循吏,我要贯彻始终。”这句话对他的家属和后人影响特别大。在良好家风的熏陶、培育下,谢方端刻苦攻读,“学吟咏、涉诸史、读史记”,成为广东著名女诗人,其诗集《小楼吟稿》被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收藏。谢方端牢记父训,以当“廉吏之女”为荣,日后也教导儿孙、学生如此。她的儿子刘芗谷、孙刘士荦也成为广东一代名儒。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