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彭泽民:教育子女牢记民族大义,常怀报国为民之心 家风文化

家风家训小雪供稿

彭泽民(1877—1956年),广东四会人,是中国农工民主党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孙中山先生革命三大政策的竭诚拥护者、著名的爱国主义战士和政治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彭泽民终身都在为建立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报国为民”的思想贯穿他的一生,他不仅身体力行,还坚持以此教育自己的子女。

参加“八一”南昌起义 被开除国民党党籍

彭泽民出生在四会一个贫寒的家庭,早年到马来西亚谋生,他目睹清王朝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激起了强烈的爱国思想,于是响应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

1926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彭泽民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任中央海外部部长。在主持海外部工作期间,他与共产党人亲密合作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彭泽民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被选为革命委员会委员,他也因此被开除国民党党籍,不得不避难香港,悬壶行医长达21年。

 

1937年,彭泽民(右)送女儿彭砺平(中)、彭子平(左)参加淞沪抗战照片

“卢沟桥事变”后 召两个女儿回国上战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次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抗战。彭泽民积极响应中共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号召,联络冯玉祥、李烈钧、李公朴等共商抗日大计。同时,彭泽民还把在菲律宾任教的女儿彭砺平、在新加坡任教的女儿彭子平召回香港,让她们北赴上海淞沪战场,参加战地救护队。临别前,姐妹俩全副武装和父亲合照,彭泽民赋诗一首,鼓励她们从戎报国:“马革裹尸尤常事,读书当日欲何如。正宜趁此风云会,一掬丹忧报父师。”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彭泽民同宋庆龄等在香港发起抗议运动,并联名向国民党当局写信反对重演“剿共”内战,主张“撤销剿共部署,解决联共方案”,同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日军在当地推行奴化教育,强制在校华人子弟学习日语。彭泽民的女儿彭润平当时在香港读小学,彭泽民毅然选择让她辍学回家,每天夜里点着油灯亲自教授她唐宋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不让她接受日本侵略者的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的内战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彭泽民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1948年,彭泽民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党响应中国共产党的“五一”号召,同年12月应邀从香港到达东北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1949年9月,彭泽民作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的正式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他在会上发言表示:“我们全党同志,要立下宏愿,要永远跟着共产党,把我们一同带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去。”

身居要职 不为亲属和子女谋取私利

新中国成立后,彭泽民先后担任政治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年逾古稀的彭泽民为新中国的成立而欢欣鼓舞,不知疲倦地工作,为国事奔走。尽管他身居要职,却从不允许亲属和子女以自己的名义谋取任何私利。他告诫子女:“你们要什么,就靠自己的本事去争取,不要指望用我的名义去索取任何东西”。他一再教育子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要他们牢记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1956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读二年级的彭润平考核优异,彭泽民闻讯后赋诗祝贺,还不忘教育她:“今闻考绩占优异,敢忘人民解放功?”60年过去,回想起当年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情景,今年 83岁的彭润平感慨不已,她自豪地说:“因为父亲的严格要求,我们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彭泽民的子女就想着去享受与群众不同的待遇,我们兄弟姐妹,都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这就是父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