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丘逢甲:爱国爱乡 教育儿孙要忠于国家民族 家风文化

家风家训小雪供稿

丘逢甲,祖籍广东梅州,1864年出生于台湾,是我国近代爱国保台志士、著名诗人和杰出教育家。1895年,丘逢甲在台湾抗倭失败后内渡,定居广东镇平(今梅州市蕉岭县),从事教育,培养人才,投身到民主革命的洪流。他热盼国家强盛,渴望祖国统一,特将长子丘琮改名为“念台”,教育儿孙辈要忠于国家民族,牢记甲午战败全民之痛,乙未割台举国之殇。

家风传承 以国家兴亡为己任

丘逢甲从小出生在一个具有浓厚爱国爱乡思想的家庭里,自幼受清朴刚正家风的熏陶和艰苦生活的磨炼,“幼负大志”,渴望报效国家民族。

据了解,丘逢甲的先祖丘文兴跟随文天祥起兵失败,由上杭举家迁至蕉岭后隐居山林,改名创兆,建“相公祠”和“宋思亭”,祭祀民族英雄文天祥。他还让后代子孙牢记一条遗训:先祖是因外族侵扰而辗转南迁,所有后代子孙,不论落籍何处,都应勤耕苦读,自立图强。

清乾隆中叶,因耕地狭小,无以为生,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便偕同一批客家人,漂洋过海,向台湾迁徙。到丘逢甲这一代,丘家在台湾定居已有四代。丘逢甲的父亲丘龙章,不仅是一位热心桑梓教育、培养后进的塾师,而且是一位关心国事、具有爱国心的知识分子。在父亲的教导下,丘氏先祖爱国、抗击异族侵扰的光荣事迹,在丘逢甲成长过程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接连失利。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签下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割台噩耗传来,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哭声震天。丘逢甲怒不可遏,带头变卖家产以充军费,担任全台义军统领,与入侵敌寇奋战20余昼夜。由于大量日军入侵,台湾多处防线失守,义军“饷尽弹尽,死伤过重”被迫撤退。

创新式学堂 培育忠勇爱国青年

护台失败后,黯然内渡的丘逢甲在祖籍广东镇平(今蕉岭)建筑了新居,他给这座小庐起名“心泰平”。然而国破家亡的他又如何能够“心泰平”。他深憾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感叹自己请缨无路、报国无门。他把南厢房命名为“念台精舍”,所有房屋窗户皆以“台”字为记,处处都凸显着他雪耻国仇、收复故土的宏愿。

从1896年开始,丘逢甲先后在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和澄海景韩书院执教。他明白,要培养人才,图强救国,必须建立自己能掌控的教学基地,创办新式学堂,才能培育出忠勇爱国青年。为此,他远赴南洋广泛演说,劝募办学经费。1901年,丘逢甲创办的岭东同文学堂正式开学,这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崛起于粤东的一所以维新思想为指导的学校,为辛亥革命培育了大批英才。

丘逢甲先后担任两广学务处视学、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等。民国成立,他以广东代表身份赴南京参加筹组临时中央政府,被推举为参议院议员。1912年初,丘逢甲扶病南归,病逝于家。弥留之际,他嘱咐家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情真意切,悲壮感人。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他一生创作诗篇数以千计,《春愁》是最为人熟知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清政府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一周年,诗中短短28个字,却浓缩了丘逢甲的爱国精神。

丘逢甲后人都有继承先人爱国振兴教育的家风传统。丘逢甲长子丘念台曾任广东省工业学校校长,后组织东区服务队从事教育宣传抗日工作。丘逢甲次子丘琳原是中山大学教授及学校工会主席,还担任台盟广东省委员会主任委员。丘逢甲后人目前大多分布在大陆、台湾等地,而现存广州的则有50多人。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