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陈光保:给子女定家规“不收礼不走后门不留一分钱” 家风文化

家风家训小雪供稿

陈光保同志捐资奖励2013年高考优秀学子200万元

    “不留一分钱”

    “治穷先治愚,兴学育人才”是保伯一直想做的事情,也是他一直在做的事情。他从湛江市政协主席岗位离休后不久,便承包荒地办农场,带领农民致富,并将收入用于助学。从2000年开始,“保伯”就开始资助大学生。对优秀学子,他给予奖励;对贫困学生,他解囊相助。开办农场后,他把自己每月的工资,农场的收入,都用来奖学助教。2005年农场经营好转,他每年都从农场收入中拿出10多万元奖学奖教。2007年至2008年,他先后两次拿出近20万元奖励给雷州的优秀学子。2009年8月初,他获悉雷州市高考上一本录取线305人时,欣喜若狂。当他了解到这些优秀学子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困难时,保伯把农场的全部收入,加上离休金、赡养费,包括女儿刚拿回来给他的4万元看病费等,筹集了70万元。他又将自己在湛江市区唯一的一套住房卖了26万元,共凑足了100万元,全部用于奖励雷州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并资助了部分学校。

    2010年,雷州又有409人考上一本,超过2009年100多人。雷州学子考上大学越多,保伯就越高兴。他又一次性拿出了105万元用作奖励。而这105万元,是农场的全部收益,还有他的离休金,仍然不够,“保伯”打电话给女儿陈席,女儿连夜带着筹集的20万元从广州赶来。“保伯”在捐资助学的大会上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是党给了我一切,我要把一切交给党。我们的农场今后就是‘重教助学基金会农场’,所有收入全部用来奖教奖学!”

    捐资助学大会后,“保伯”正式向子女们宣布了新家规:“不留一分钱。”把全部财产都捐出去,不给子女留一分钱!有人笑“保伯”傻。但“保伯”笑而置之:“祖父和父亲都没有留下财产,子女有子女的路,我为什么要留钱?海康历史上自唐至清出了6位清官,清代丁宗洛变卖百亩祖田救济农民,陈瑸公孙二人吃一个鸡蛋,将俸禄节省下来给家乡修海堤,6位先贤都没有留下财产,我是共产党员,我为什么要留钱?”

    据不完全统计,他以个人名义陆续捐出了600多万元,被媒体称为“裸捐”。加上农场的基金,这些年获助学奖教者达7000多人。

    在暨南大学工作的小女儿陈席对“不留一分钱”这条家规表示支持:“儿女孙辈最大的孝顺,就是支持他开开心心实现心愿。”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