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论读书方法 朱熹教育思想
国学教育 由土凤凰供稿
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他自己一生又酷爱读书,对于如何读书有深切的体会,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柳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兹逐条简析如下。
(一)循序渐进
朱熹主张读书要“循序渐进”,包含三个意思:第一,读书应该按一定次序,不要颠倒。“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又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量力所至而谨守之。”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否则,“若奔程趁限,一向趱着了,则看犹不看也。”
(二)熟读精思
朱熹认为,读书既要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他说有些人读书“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苦存苦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他提出,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为此,他主张读书要能成诵,认为“横渠(即张载)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而且强调读书必要读足一定的遍数,即使已能成诵,但若遍数不够,仍要读够遍数。因为在他看来,“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自是强一百遍时”。熟读确实有助于理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然而,朱熹过于强调读书遍数,则未免限于机械。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朱熹提出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何“精思”呢?朱熹提出了“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里所说的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读书若真能做到既读得熟,又思之精,那么就真正把书读通了,而且会永远记住。
(三)虚心涵泳
虚心涵泳的读书方法包括两方面的涵义。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读书中发现了疑问,“众说纷错”,也应虚心静虑,切勿匆忙决定取舍。所谓“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四)切己体察
朱熹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他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他竭力反对只向书本上求义理,而不“体之于身”的读书方法,认为这样即使是“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也无益于学。只有“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
(五)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的读书方法,包括两方面的意义:其一,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其二,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为此,朱熹把读书形象而又深刻地比喻为救火治病,撑上水船和破釜沉舟。认为读书应该具有救火治病那样的紧迫感,撑上水船那样不进则退的顽强作风和破釜沉舟那样勇往直前的精神。
(六)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既是朱熹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读书法。他指出,“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所谓“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朱熹说:“读书须收敛此心,这便是敬。”又说:“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他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只有树立了明确的志向,才能“一味向前”,学业不断长进。
朱熹的读书法是他自己长期读书经验以及对前人读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研究的成果,其中不乏合理的内容,如“循序渐进”包含的量力性和打好基础的思想,“熟读精思”包含的重视思考的思想,“虚心涵泳”包含的客观揣摩的思想,“切己体察”包含的身体力行思想,“着紧用力”包含的积极奋发的思想,“居敬持志”包含的精神专一,持志一恒的思想等,都是在读书治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今天对我们也仍有借鉴作用。当然,朱熹读书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突出地表现为:其一,朱熹所提倡读的书,主要是宣扬封建道德的“圣贤之书”;其二,他的读书法主要是强调如何学习书本知识,而未曾注意到与实际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不仅使读书的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而且对造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不良学风,也有消极作用。因此,我们在肯定朱熹读书法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它的不足及其消极影响。
总之,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丘之后的又一个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教育宝库,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认真研究朱熹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不仅是研究宋朝教育的重点,而且也有助于了解元、明、清时期教育的发展。
(一)循序渐进
朱熹主张读书要“循序渐进”,包含三个意思:第一,读书应该按一定次序,不要颠倒。“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又一书。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第二,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读书计划,并切实遵守它。“量力所至而谨守之。”第三,读书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否则,“若奔程趁限,一向趱着了,则看犹不看也。”
(二)熟读精思
朱熹认为,读书既要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他说有些人读书“所以记不得,说不去,心下苦存苦亡,皆是不精不熟之患”。他提出,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为此,他主张读书要能成诵,认为“横渠(即张载)教人读书必须成诵,真道学第一义”。而且强调读书必要读足一定的遍数,即使已能成诵,但若遍数不够,仍要读够遍数。因为在他看来,“百遍时自是强五十遍时,二百遍自是强一百遍时”。熟读确实有助于理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然而,朱熹过于强调读书遍数,则未免限于机械。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朱熹提出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何“精思”呢?朱熹提出了“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里所说的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即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读书若真能做到既读得熟,又思之精,那么就真正把书读通了,而且会永远记住。
(三)虚心涵泳
虚心涵泳的读书方法包括两方面的涵义。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静心思虑,仔细体会书中的意思,不要先入为主,牵强附会。读书中发现了疑问,“众说纷错”,也应虚心静虑,切勿匆忙决定取舍。所谓“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他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四)切己体察
朱熹强调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他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他竭力反对只向书本上求义理,而不“体之于身”的读书方法,认为这样即使是“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也无益于学。只有“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验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
(五)着紧用力
着紧用力的读书方法,包括两方面的意义:其一,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其二,必须抖擞精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为此,朱熹把读书形象而又深刻地比喻为救火治病,撑上水船和破釜沉舟。认为读书应该具有救火治病那样的紧迫感,撑上水船那样不进则退的顽强作风和破釜沉舟那样勇往直前的精神。
(六)居敬持志
居敬持志既是朱熹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他最重要的读书法。他指出,“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所谓“居敬”,就是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力集中。朱熹说:“读书须收敛此心,这便是敬。”又说:“读书须将心贴在书册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方始好商量。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高尚的目标,并要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他说:“立志不定,如何读书?”只有树立了明确的志向,才能“一味向前”,学业不断长进。
朱熹的读书法是他自己长期读书经验以及对前人读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研究的成果,其中不乏合理的内容,如“循序渐进”包含的量力性和打好基础的思想,“熟读精思”包含的重视思考的思想,“虚心涵泳”包含的客观揣摩的思想,“切己体察”包含的身体力行思想,“着紧用力”包含的积极奋发的思想,“居敬持志”包含的精神专一,持志一恒的思想等,都是在读书治学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曾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今天对我们也仍有借鉴作用。当然,朱熹读书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突出地表现为:其一,朱熹所提倡读的书,主要是宣扬封建道德的“圣贤之书”;其二,他的读书法主要是强调如何学习书本知识,而未曾注意到与实际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不仅使读书的范围受到极大的限制,而且对造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不良学风,也有消极作用。因此,我们在肯定朱熹读书法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它的不足及其消极影响。
总之,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继孔丘之后的又一个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大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古代教育宝库,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认真研究朱熹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不仅是研究宋朝教育的重点,而且也有助于了解元、明、清时期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