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老师学会变“傻”,幼儿就会变聪明 放手将主动权教给孩子

优育与幼教土凤凰供稿
    孩子们的思维世界有时与大人是截然不同的,作为老师除了要尊重孩子的思想外,同时还应帮助他们丰富、实践自己的想法。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一日常规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能让孩子更有秩序和规则的投入到一日活动中去,是每个老师都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名老师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并不一定非要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告诉孩子,让孩子在我们规定的条条框框中活动。如果那样,不仅我们的老师会觉得累,而且孩子们也会觉得很乏味。我们老师适时的学会变“傻”,不仅能减轻我们的工作量,而且孩子们还会变得更“聪明”!

    案例分析:(小班)
  开学初的时候,我班孩子们的常规乱作一团,不管用什么方法效果都不是很明显。有一天餐前活动的时候,我给孩子们打开了《小小智慧树》的视频,我发现孩子们看的津津有味,尤其是对里面《大西瓜》的儿歌特感兴趣,于是,我就适时地对孩子们进行了教育。当时的教育方法如下:
    谈话引导----增强幼儿的想象力,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师:“宝贝们,能告诉老师刚才你们看的是什么吗?老师怎么以前都没看过呢!”(孩子们七嘴八舌的侃侃而谈)
    生:“老师,老师,刚才演的是《小小智慧树》。。。。。”
    师:“是吗?里面都有谁?都演了些什么呀?我怎么不知道呢?。。。。。”
    生:“杨老师,你可真笨啊!连这个你都不知道,唉!里面有红果果和绿泡泡,还有朋朋、托托和小咕咚呢!还有《大西瓜》的儿歌呢。。。。。。”
通过谈话,孩子们在无形中就把自己看到和想到的东西都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了!这样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思维能力,而且同时还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故事引导---发挥幼儿想象力,增强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
    师:“哦,原来如此呀!。。。。《大西瓜》的儿歌真是太好听了!那你们知道谁还喜欢吃西瓜吗?”
    生:“老师,老师,我也喜欢吃西瓜!”
    生:“老师,老师,还有猪八戒也喜欢吃西瓜!我从电视上看见了。。。。”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贪吃的猪八戒》,请你们听一听故事中的猪八戒是怎样做的?他那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聪明的梓涵和志瀚想到了电视上看过的猪八戒,借着这个话题我引出了故事《贪吃的猪八戒》。通过回忆故事内容,让孩子们了解不守规则、屡屡犯错、爱贪吃的猪八戒;让孩子们通过听故事无形中知道不遵守规则、不听老师的话是不对的,从而增强了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
    由故事改编律动-----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
  (案例)下午,起床吃水果后准备上课了,孩子们还在乱糟糟的吵闹。于是,我就自己创编了一个《猪八戒吃西瓜》的律动弹奏起来。孩子们一听见琴声,立马安静下来随着音乐节奏拍起了手;我发现孩子们对音乐节奏这么敏感,所以就“计上心来”把这个律动完整的弹奏了一遍。
  师:“宝贝们,你们觉得这首曲子好听吗?有点像什么?”(孩子们叽叽喳喳展开了讨论)
  生:“老师,我怎么感觉像小兔子在跳舞。”“老师,我怎么感觉像小青蛙在找妈妈。”“不对,不对!我感觉像猪八戒在吃西瓜!。。。。。。”“是啊,我也觉得有点像。。。。。。”
终于,被聪明的瑞婕想到了猪八戒吃西瓜上去了。于是,我接着提问:师:“那你们说,猪八戒是怎样吃西瓜呢?。。。。。。”(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就出来了:有的说用石头砸,有的说干脆一摔两半,有的说用刀砍)
  最后,通过孩子们的总结加上老师的提醒,终于确定了:抱西瓜、切西瓜、吃西瓜、西瓜吃多了肚子痛四个环节;而且孩子们跟老师还一块想出了理想的律动动作加入进去。
  现在上课,每当孩子们一听到美妙的琴声就会立刻安静下来,而且还会随着老师的节奏和节拍做出相应的动作,上课的时候非常有秩序再也不会乱哄哄的了!这就与老师的努力和幼儿的合作是分不开的!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