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七年级下学期地理工作总结 初中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土凤凰供稿
第二学期七年级地理工作总结

浅议地理教学中知识信息的收集与储存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中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不断获取,处理知识信息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使德育,智育,体育得到不断的发展.

一,从教学过程的本质看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德育的过程.对学生来讲,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不断地获取,处理知识信息的学习过程.因而我们可以采用知识信息的流程示意图来解释学生学习的本质过程:知识信息通过外界刺激输入学生大脑,瞬时感觉通过注意,初步编码形成短时记忆,通过整理,复述再次编码形成长时记忆.

二,知识信息的获取与保持现代信息理论认为:获取信息的过程是信息的收集,贮存及随时提取加以运用的过程.

1.知识信息的收集心理学家吉布森经过实验总结出如下的结论:"人从环境中所获取的信息量的大小与人的知觉感受的强度成正比关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为了促进和强化人的知觉感受可采取不少的方法和措施,其中比较有效的有:①强化和突出事物的局部特征,加深学生对某一事物的难以辨别的细微特征的印象.如在讲授某一地区的地理位置时,为了加深对重要地理事物名称的印象,利用某种教学手段促进和强化学生的知觉感受,从而达到提高收集信息的效率.②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对比刺激法",增强学生信息的收集量.即通过把即将输入的信息与原有信息的比较,指出前者与后者的明显的联系,从而顺畅地输入信息.如在学习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时,通过比较形状,位置上的相互关系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③通过声,像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外界刺激,帮助学生收集信息.

2.知识信息的贮存.短时感觉贮存中的信息只有在受到注意以后才能进入意识,进而得到更高一级的加工.①教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习惯,在优化学生周边学习环境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教师方面:如教师讲课时音调的高低变化,姿势,动作,手势等动态特征,教师语言的生动性等;客体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具的颜色,形状大小的变化,声像教具的运用;学习环境方面:宁静与喧闹,洁净与嘈杂等不同的环境因素对学生的注意习惯的培养都有显著的影响.②应着重在学生自身的情感因素上下功夫.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性,逐步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应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通过合理安排学习活动,让学生张驰有度,有劳有逸,有计划地使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③注重信息编码的质量.信息组织和整理的越系统,越合理,越科学,输入人脑中的信息编码的质量也就越好,就为下一步的信息贮存打下好的基础.一般而言,影响地理信息编码的因素主要有:信息量的大小,信息的熟悉程度,信息的出现次数等…….信息量适当,比较熟悉的信息,出现次数多的信息,其编码的质量就越高.此外,信息编码的载体性质,也影响贮存的质量.如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一般贮存的时间较短,而语义编码贮存的时间相对较长.因而,在教学中及时地将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转换成"概念"或"有意义的形式"(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文字表述或故事).

不言而喻,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短时记忆系统",把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转化形成"长时记忆系统",就成为每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此外,将呆板的地图符号,变成形象的,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记忆符号,也是提高知识信息储存质量的好方法.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