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苏式彩绘 苏州园林,苏州文化遗产

文化常识优尔供稿

    彩绘亦称彩画,俗称装銮。中国建筑上应用彩画开始的年代,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后经秦汉、南北朝、隋唐的发展,到宋代,彩画在中国已相当成熟,明清则是古建筑彩画发展史上硕果丰盛时期,官式彩画与地方彩画异彩纷呈。江南彩画就是明清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式彩绘是民间建筑使用的绘画形式,流行于苏、锡、常一带的私家住宅与园林。后被普遍采用,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现存的苏式彩画大多是清代晚期的作品,如苏州的忠王府、常熟的翁同龢故居以及许多江南的寺庙内都保存着大量彩画。

    苏式彩画的传统格式是以被施彩画的梁枋等建筑部件为单位,按照全长等分为三段,左右两段叫包头,内或画金线如意,或画书条嵌星。包头内的画必须相同对称。苏式彩画的中段叫锦袱,锦袱有直线型和弧线形两种。锦袱尖角向上的叫正包袱式,尖角向下的叫反包袱式,锦袱没有尺寸限定,根据建筑构件的大小以得体为宜。

    长廊彩画是属于苏式彩绘的一种。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上的装饰艺术。它的特点是:主要画面被括在大半圆的括线内(称为“包袱”);无固定结构,全凭画工发挥,同一题材可创作出不尽相同的画面。长廊彩画题材广泛,山林、花鸟、景物、人物均有入画。而其中最引人入胜的当数人物故事画。著名的北京皇家建筑颐和园的长廊彩画就属于苏式彩画。

    苏式彩绘画面内容丰富, 戏曲故事、山水花鸟、民间风俗、龙凤狮兽、锦纹图案等一应俱全,并且彩画的构图与建筑构件造型非常的协调,彩画大胆用红色、绿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富含丰富的文化寓意。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