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挫折教育指南 分年龄推荐不同方法 挫折教育

学习力教育土凤凰供稿
导语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只有成功,有时还会经历挫折与失败,如果孩子的抗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就有可能影响到心理的正常发展,进而干扰孩子的成长。所以家长要在平时多帮助孩子进行锻炼,使其体会失败,享受成功!下面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推荐不一样的挫折教育方式,希望能帮到你。

 设计适当的挑战,让孩子体会失败,享受成功

为了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并且具备良好的个性,父母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巧妙地设置一些挫折与困难,不过,父母也要观察孩子的个性,别盲目地设置挑战,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与积极性。

如果生活当中没有任何挑战,那么孩子是不可能进步的,他的学习也会十分有限,这是具有学理根据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源自于孩子的所见所闻与所知产生“冲突”,经过自行调整并且达到平衡后,可以因而获得更多更广的知识。例如,父母告诉孩子天上飞的是小鸟,孩子把这个新知识放进大脑里,下一次,他看到天上飞的动物,就会认定他是小鸟。但是父母又告诉他,这种生物叫做蝴蝶,这样的讯息在他大脑里会产生冲突,所以他的脑袋会开始分析,并且解释小鸟和蝴蝶有什么不一样,假如再看到会飞的生物,该如何判断是小鸟还是蝴蝶。?通透过这样的练习,他可以分辨小鸟与蝴蝶之间的差异,也知道原来在天上飞的除了小鸟之外,还有蝴蝶,这就是所谓的增长知识的过程。

换句话来说,如果孩子一直不断在做他已经学会的,或是父母已经教过的,那么孩子就没有办法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到新知识,更不可能面对难以预测的挑战。因此,家长在挫折教养中,应该要不断地给提供孩子提供一些小小的挑战,让孩子练习增进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皮亚杰之外,心理学学者维高斯基更进一步地强调,这些所谓的“挑战”,必须要接近孩子的能力,否则,这些“挑战”对孩子而言,是没有意义的。举例来说,如果父母跟一个只认识数字1-10的孩子介绍一百元和一千元的钞票,那就等于是对牛弹琴,因为孩子根本还不了解一百和一千的差异,更不用说一百元和一千元的意义了!由此可知,父母提供给孩子的挑战,必须要贴近孩子的年龄、接近孩子的能力,有一点点难度,但是又没有超越孩子的能力范围。

在一个充满刺激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当他面临生活或学习上的困难时,比较容易克服,也不容易出现退缩,因为他可以从旧有经验中,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不只是依靠成人所告知的答案。然而,面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时,我们必须用不一样的方法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

婴儿期

一般来说,当孩子大约三、四个月时,他已经可以挥动自己的双手,有意、无意地碰触他身边的物品,父母在这个时期可以提供给他一些小玩具。例如,碰了就会发出声音的铃铛,或是踢到后,会开始旋转的吊饰。

一开始,这些小玩具就要放在孩子伸手可及之处,让孩子发现那个物品会因为自己的动作而有所反应,并且受到他的掌控。当父母发现孩子已经知道触碰可以让玩具反应的时候,就可以把玩具吊在稍微远一点的地方,促使孩子必须经过稍微的努力,才可以触碰得到,进而使玩具出现反应。

这个年龄层次的孩子,他知道身边的一切都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不过,当他发现小玩具会因为他的动作而有所反应,将会令他感到非常高兴而且惊讶。但是,父母要切忌把玩具放在远方,导致他怎么努力都触碰不到,可能会让孩子失去挑战的兴趣,反而会造成反效果。

市面上有一些玩具,掌控权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玩具本身。例如,电动的八音盒,或是一些用开关控制的旋转玩具,这些玩具对孩子而言,只有声光刺激的效果,没有实际学习的效果。事实上,简单基本的手动玩具,才是对孩子最有帮助的,才能让孩子体会到,只要努力就可以获得所期待的响应。

婴幼儿期

还记得儿子刚学走路的时候,因为步伐不稳定,所以看起来摇摇晃晃,但是我和老公还是放手让他自己走。有一次,儿子在路上跌倒了,我们两个就站在旁边看着他,让他自己慢慢站起来,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往前走。当时,旁边正好有一位婆婆经过,不客气地看着我们说:“你们两个怎么这么狠心,孩子跌倒了,也不扶一下。”我们夫妻俩互相看了一眼,继续走在儿子后面,看着他无所畏惧地向前走。

或许很多人会像上述的婆婆一样,认为我们是很残忍的父母,但事实上,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在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去完成各式各样的动作以及目标,大人们其实不应该干涉太多,只要确定周遭环境不会让孩子受伤,就应该让孩子自由地闯一闯。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跌倒,马上大声喊叫,孩子刚好出现哭泣声,父母以为孩子是因为跌倒、受伤而哭,其实不然,孩子可能是被大人的大声喊叫吓哭的。除非是卧病在床,否则孩子比我们想象的 要坚强许多,走路跌倒对他而言,只是个小挑战。

很多家长都担心孩子太累,所以一直抱着孩子,不让他练习走路;或是担心地上太脏,导致孩子生病,所以不让孩子爬;或是担心孩子乱玩、乱吃东西,而把孩子关在娃娃床上。其实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观念。

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本来就应该多运动,因为多动才可以多学。如果父母没有给予他适当的运动或练习的机会,日后多少都会出现感觉统合的问题,因为他错过了感觉身体能力的时机。

在前面提到的感觉统合失调,简单地说,就是所谓的动作不协调,因为他在关键的发展阶段没有足够的刺激以及练习,所以他的身体动作没有办法协调。

一般来说,感觉统合能力差的孩子,学习状况也会比较差,造成他的注意专注力不容易集中,而自我行为控制也会较差。所以,在婴幼儿期的阶段,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多运用他的手、脚,并且多动多爬,让他做一些简单的运动,不要把他关在娃娃床上,也不要把他放在螃蟹车上,毕竟,这些保护措施或学步道具,对于感觉统合能力的训练都是没有帮助的。

我曾经在幼儿园遇到几个上了小班还坐在推车上的孩子,其父母的理由是:“孩子不愿意自己走。” 孩子不常运动的孩子,会导致造成他们的肌耐力很不好,而肌耐力不好的孩子,当然也不爱运动。长时间下来,将会形成恶性循环。根据我观察,肌耐力不好的孩子,连一般孩子喜欢玩的溜滑梯,也感到兴致缺乏,因为他的身体不协调,无法保持平衡,所以他不敢玩。这些孩子不只是大肌肉能力不足,连小肌肉能力也差,导致手指无力堆积木,以及捏黏土,这些都是家长过度保护的结果。从小就放手让孩子去运动、去玩耍,否则等到孩子稍微大一点后,将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解决这些原本很容易获得达成的能力。

不过,年纪这么小的孩子,平常在家里的时候,可以做什么运动呢?对于已经会爬的小孩,父母可以把家里的地板净空、擦干净,让孩子在地上爬来爬去,最好再买一些小玩具,例如,不是正圆的球。推了会滚,但是滚不远,孩子还可以爬过去,捡起来。

等孩子开始学习走路了,尽量带他到公园的大草地上练习走路,父母不要害怕草地的细菌会让孩子生病,因为他本来就要接触自然的环境,些微的细菌反而能够增加孩子的抵抗力,如果孩子在无菌空间里长大,只要和其他人接触,一定会马上生病。因为在他的生活周遭,细菌无所不在,大自然才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所以经常带孩子到户外去,绝对是百益而无一害的,只要注意别让孩子抓东西放进嘴巴就好。

除了多运动之外,爸妈也可以跟孩子玩肢体游戏。例如,躺在床上,让孩子像滚香肠般滚来滚去,或是以荡秋千的方式,用双手一左一右抓着孩子的腋下,让孩子的双脚悬空,左右晃动,让孩子练习肢体协调。

幼儿期

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他会有很多面对挑战的机会,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孩子需要面对的是身体、能力上,而不是知识上的挑战。

有些幼儿园会强调孩子的知性学习,例如,背唐诗、学英文、算数、写国字之类的科目,这些都不是学龄前的幼儿应该学习的事物。

这个年龄层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身体能力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像是挑战孩子的自理能力,例如,自己穿衣服、自己穿袜子、自己吃饭、自己动手完成一个作品,而不是知识的学习。

当年我在写论文时,曾经在某 家 幼儿园观察过一整年,他们学校有一个例行的教学目标:骑两轮脚踏车。只要是就读他们学校的学生,第一个学期一定要学会骑两轮脚踏车。因为老师认为,骑两轮脚踏车是一种训练全身协调性的方式,对四 五岁的孩子来说,正好是学习的关键期。

每年的三、四月,这间幼儿园总是会带着孩子,一起从八里渡船头骑车到十三行博物馆,这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荣誉,为了可以跟大家一起去骑车,每个孩子都很早到学校的操场,拼命练习,直到他们可以完全掌控两轮脚踏车为止。当孩子终于可以驾驭两轮脚踏车时,他们脸上所露出的满足笑容,绝对不会在背完一首唐诗或算完一道数学题之后出现。

在知能的学习上,孩子要学习的是“学习知识的技巧”、“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知识”,父母需要留下一些疑问给孩子,让他想办法找到答案,而家长能够做的,则是仔细观察孩子获得答案的方式,因为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唯有学会获得新知的方法,孩子才能在往后的日子里,靠自己学习到更多的技能。

虽然那些教导孩子学英文、背唐诗的学校,可以让父母马上看到孩子的学习成果,但那都是一时的成绩。因为背诵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遗忘,但是学习能力则不然。举例来说,我刚刚提到的那家幼儿园,里面的孩子升上一年级之后,成绩都是名列前茅,而其他那些从私立幼儿园中班就开始学习“ㄅㄆㄇ”的孩子,成绩明显不如他们,父母一定很好奇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这家幼儿园的孩子,他们具备学习的能力,拥有学习的热忱,但是,那些私立幼儿园的孩子,从小就被强迫背诵,导致他们丧失学习兴趣,相较之下,差异就一目了然。

儿童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了解“等一下”的意义与目的,所以,父母可以开始进行“延后满足”的能力培养,也就是另一个影响孩子忍受挫折的重要能力。所谓“延后满足”,指的是能够牺牲眼前的诱惑,以获取未来更大、更好的成果目标。例如,父母告诉孩子,现在不能吃糖果,吃完饭才可以吃冰淇淋等。

一般来说,零到五岁的孩子往往没有办法忍受眼前的诱惑,直到六岁以后才逐渐具备“延后满足”的忍耐力,一旦孩子具备这项能力,等于是朝着高挫折忍受力的目标迈进了一步。

根据研究发现,父母的行为可以提供给儿童“延后满足”的训练,通只要透过教导孩子转移注意力的策略,或是让孩子了解现在的行为与未来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甚至是当孩子表现出有耐心的行为时,应马上给予称赞和鼓励,这些做法都可以促进儿童“培养忍耐力的提高”的发展。

此外,研究也发现,在学前阶段就有高耐能力的幼儿,到了青少年阶段,他们在课业、人际、自信和排除压力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因此,父母不妨多运用良好的行为策略,帮助孩子及早培养出自我控制的能力。

有很多时候,孩子会因为家长的照顾而失去独立自主的机会。因为孩子在我们身边时,我们难免会想要帮他们做些什么,但是,父母无法确定孩子是否能够自立。再加上许多能力不足的孩子,一遇到困难就无力应付,时常被挫折压得喘不过气,导致父母紧抓着孩子不放。

实际上,孩子的处事能力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很多事情可以开始让他们自己做,例如,自己洗澡。刚开始的时候,父母还是要陪在孩子旁边,让他自己洗,渐渐地,我们可以两、三天让他自己洗一次,只要耐心在浴室外等候,甚至可以做自己的事情,最后,孩子就可以养成自己洗澡的习惯。

除此之外,洗自己的碗筷,叠自己的衣服等,都是孩子可以动手做的家事,有些家长会让孩子负责倒垃圾,有些则让孩子轮流洗碗,其实,这些家事都是生活中的挑战。

虽然刚开始做的时候,孩子多少都会感到挫折,但是,只要家长耐心陪伴,慢慢地放手,孩子绝对可以做得非常完美。相反地,如果我们一直都不让孩子尝试,等到他具备能力的时候,还是不会做事,因为他没有习惯也没有动机。由此可知,父母千万不能轻视那些让孩子能够对生活负责的日常家事。

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家人的关注与宠溺中,很多事情都不需要自己动手、出力,所以就导致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只想着找别人帮助,而不去想办法,遭遇到困难后也会一蹶不振。因此,家长们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段,选择适合孩子的挫折锻炼,帮助孩子勇敢面对失败,在挫折中让自己成长得更好!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