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要有前人营造园林的精神 中国传统工艺

文化常识优尔供稿
      人物简介
    姚炎祥,男,1938年2月生,河南洛阳人。 1965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煤气工程专业。曾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任助教、讲师,教研室主任、处长、院党委常委。
    1985年7月调入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曾任副教授、教授,副院长、党委书记、党委书记兼院长。 2001年8月,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成苏州科技学院后,任苏州科技学院教授。 2007年7月聘为寒山寺文化研究院院长。
    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被评为省、部优秀教育工作者。曾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部级科技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多个奖项。出版的主要著作有:《科技人才修养十二讲》、《环境保护辩证法概论》、《生命的源泉——水》等。此外,还发表有哲学、高教管理、环境理论、寒山寺文化研究等论文40多篇。
    今晚,一年一度的寒山寺听钟声活动又将隆重举行。伴着清扬的钟声,海内外宾客许愿、祈福,迎来新的一年。在寒山寺文化研究院院长姚炎祥看来,寒山寺的钟声并非普通的钟声,它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的身心和谐的神韵,形成很有研究价值的钟声文化。
    对于已有1500多年历史的寒山寺来说,独具魅力的文化瑰宝不只有能够荡涤心灵的钟声,还有《枫桥夜泊》为代表的动人诗篇,有数目众多的艺术珍品;寺内供奉的寒山、拾得,更是中华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有着太多值得探究的奥秘……因着寒山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寺方的诚意邀请,姚炎祥在退休后投入了筹备和组建寒山寺文化研究院的工作,努力为那些对寒山寺文化有兴趣的人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共同把寒山寺文化做大做强,也为苏州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做些事。
       寒山寺拥有特色鲜明的丰厚文化
    苏周刊:您曾长期在理工科领域从事研究活动,是什么机缘使您开始研究起了寒山寺文化?
    姚炎祥:我和寒山寺有很深的情缘。 1985年7月我调来苏州,参加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的创建工作。我从北京乘车,晚上9点到了苏州,当时下着大雨,我第一个住进了施工中的苏州城建环保学院。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苏州。第二天早晨五点多钟,我就起床了,放眼望去,周围都是稻田。我带着好奇心,顺着泥泞的小路无目的地往前走,过了一座小桥,突然见到一堵黄色的围墙,千年古刹寒山寺出现在了面前。从此,我和寒山寺结下了不解之缘。 20多年来,从老一代的性空方丈到现在的秋爽方丈,我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多年的交往中,我深感寒山寺历史悠久,典籍、文物众多,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更令世人瞩目。
    苏周刊:因为这份情缘,您对寒山寺的文化更有兴趣了?
    姚炎祥:开始研究寒山寺文化,一方面是因为我对寒山寺有感情,另一方面是因为秋爽方丈的一段话触动了我。创办寒山寺文化研究院,是秋爽方丈一项有远见的决策。 2006年8月,他约我和我谈成立文化研究院的设想,并邀我做具体的筹备和组建工作。在交谈中,他说,从历史上看,寺院的提升和发展都离不开同知识分子的结合,在同知识分子的结合中获得智力支持,吸纳多种文化的营养,会给寺院创造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我觉得他很有战略眼光。
    我本人的学习、工作都有点“大杂烩”的感觉,大学时因为院系调整等关系,先后学了给水排水工程、水电站建筑和煤气工程等三个专业。毕业后遇上“文革”,我在东北的林区当过伐木工,后回高校工作,有10来年是搞科研的,后来因为身体状况等原因转入行政管理领域,就开始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进行相关的研究。
    苏周刊:您说过寒山寺是一座文化资源宝库,在您看来寒山寺文化的外延和内涵是什么?
    姚炎祥:从大范围看,寒山寺是佛教文化、吴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融合之地;从小范围看,寒山寺又是禅宗文化、诗文化、钟文化、碑刻文化、书画文化、建筑文化、环境文化、教育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成的聚集之处。可以说,这里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寒山寺文化。成立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就是要把研究院作为一个平台,通过课题研究、文化论坛、文化艺术创作、国内外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和积累,把寒山寺文化做大做强。
    从2007年寒山寺文化研究院成立后,我们每年举办一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当年的首届论坛上及其后一段研究中,我提出了寒山寺文化研究的十个方向,也就是:禅宗文化、和合文化、历史文化、钟声文化、诗韵文化、艺术文化、开放文化、教育文化、慈善文化和环境文化等。希望由此为寒山寺文化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果从整体上对寒山寺文化的诸多元素综合思考,寒山寺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底蕴深厚;二是以和合文化为核心;三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研究寒山寺文化的基本特征,有益于深入认识它的内涵,进而把握寒山寺文化研究的重点,提升和推进寒山寺文化建设。
    我们也考虑能否给寒山寺文化规范个定义,后来经过两次会议的探讨我觉得可以这样来定位它:寒山寺文化是以吴文化为根基,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为一体,形成以佛教文化为主体,和合文化为核心,钟声诗韵文化为标识,寒山拾得“和合二圣”为其文化形象代表的一种独特的寺庙文化。
    千年古刹饱经沧桑名扬海内外
    苏周刊:寒山寺这座千年古刹曾几经沧桑磨难,您能简要地介绍一下它的历史吗?
    姚炎祥: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寒山寺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当初的名称是“妙利普明塔院”,因普明禅师而得名。唐朝贞观盛世时,诗僧寒山子来此“缚茆以居”,留下很多美好的传说。他“暑渴则设茗饮,济行旅之渴。挽舟之人,施以草履,或代共挽。修持多行甚勤。”(出自明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这就是说,寒山在这里搭茅屋而居住,炎热的夏天,提供茶水为劳累的旅客解渴,还给来往行船的船夫施舍草鞋,或帮助他们摇船拉纤。唐玄宗时,希迁禅师在这里建伽蓝(佛寺),以寒山命名。从此,寒山被尊为寒山寺的祖师。而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使得寒山寺声名远扬。
    随着历史的变迁,因战乱、火灾等原因,寺庙此后又几度毁建,在北宋时改名为“普明禅院”,到了南宋成了“枫桥寺”,元代开始重新又称“寒山寺”。之后从明、清到民国直到现在一直沿用寒山寺这个名称。这样算来,寒山寺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了。其间,寺僧希迁、法迁、深谷昶、本寂等,地方官吏孙承佑、况钟、陈夔龙、程德全等,都为寒山寺的复兴重建立了功。
    改革开放后,寒山寺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其影响力远及海内外,到访这里的嘉宾中不乏西哈努克亲王等国家元首。一些文化名人也对寒山寺情有独钟,台湾的著名词作家庄奴今年夏天参瞻寒山寺后还专门为寒山寺创作了《寒山寺之歌》:“苏州寒山寺,天下最有名。悠悠一千五百年,渔火映江枫。旭日印塔影,明月传钟声。历代石碑显诗韵,古今同歌颂。歌的歌,颂的颂,寒山寺因寒山名。请你的朋友一起来,苏州来朝圣。 ”老先生还用《小城故事》的曲调自己唱了这首新词,并把录音光盘寄给我们,让人很感动。
    苏周刊:有关寒山寺历史研究的状况是怎么样的?
    姚炎祥:寒山寺建寺1500多年来,有两本志书,一本是清末民初叶昌炽编写的《寒山寺志》,一本是2002年由性空主编出版的《重修寒山寺志》,至今还没有一本《寒山寺史》。我们研究院现在正牵头在做新修志和写史的工作。
    研究寒山寺历史是寒山寺文化研究中一项填补空白的重要课题。研究寒山寺史时,有些问题必须把握好。首先,寒山寺历史长,几经朝代更迭,特别近现代情况更为复杂,研究时必须坚持客观性,忠于史实。其次,寒山寺时间跨度大,空间变化多,应该有丰富的史料,但由于几度毁建,史料毁损多,保存困难,散落各处,而且长期没有专人收集整理。因此,在我们的研究中,深入挖掘史料是第一要务,也欢迎知情人向我们提供相关史料。另外,关于寒山寺,历史上同一件事或同一人物会有多种说法,研究中应该对各种说法进行考证、对比,做出比较合理的、有说服力的选择。
    寒山是儒释道文化融于一身的长寿高人
    苏周刊:寒山寺因一代诗僧寒山而得名,寒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姚炎祥:寒山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神秘而独特的人物。他无姓无名,其身世与经历在正统的经传史籍上并没有记载。寒山除了留有300多首诗外,现存的有关资料都带有传说性和神秘性,而且互相矛盾的现象严重。研究者多是从他的诗作中或者传说中推测知道他的大概。
    一般认为寒山是陕西咸阳人,生活在唐代,有学者认为,他大约活了一百多岁,是位长寿者。从寒山的诗作看,他的生活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先学儒,再由儒入道,最后由道归佛。 30岁前,寒山在家乡咸阳,家境富裕,青少年时期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而且习文又习武。他去考科举还中过进士,但因长相不佳,没能做官。后来,寒山在家遭遇变故,被迫流浪他乡,行进线路可能是先到洛阳,顺着大运河,经过苏州,最后到了浙江天台。经过种种磨难,他彻底改变了仕途心态,终于由儒入道,走向修道隐居生活。他的一首诗《欲得安身处》写了自己在寒石山修道的情景:“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微风吹幽松,近听声逾好。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 ”有研究者推测他那时已年过六十。在修道的过程中,寒山常到国清寺,认识了丰干禅师和拾得和尚,并和拾得成了感情笃厚的好朋友。一次,寒山生了场大病,在生命垂危之际被丰干、拾得救了回来。这次遭遇促使他由修道转入佛门,有人认为当时他已七十多岁。此后,直到一百多岁圆寂,寒山潜心学佛,成为佛家的著名诗僧。
    在中国历史上集儒释道文化于一身,并被儒释道三家共同认可并且各有封号者,并不多见,寒山就是这样一位罕见者。
    苏周刊:寒山的诗作有什么特点?怎么评价它的价值?
    姚炎祥:寒山自己有首诗中提到他一生作了600多首诗,而现在留存的只有300多首。他的诗记录的事件很庞杂。 30岁前在家乡时,描写他读书、骑马、射箭等生活场景,修道时写的多为山水、天人合一等内容,学佛后作的诗有很多禅意的内容。在寒山留下的300多首诗中,佛禅诗有100多首,占了近一半。从唐末禅宗大师曹山本寂注释寒山诗之后,他的诗深得历代佛门弟子和禅宗大师的推崇。历代著录寒山诗的书目,大都把他归入释家类,寒山被称为释家第一诗僧,又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从寒山的文化路径看,他是集儒释道于一身,儒释道各家对他都有很深的影响,达到了和合融通的人文精神境界。寒山的诗就是见证。他涉猎广博,诗作中常有经史子集的典故,又有《涅槃经》、《法华经》、《维摩经》、《楞严经》等许多佛经中的典故,还有《庄子》、《老子》等老庄的语言。寒山的诗通俗直白,思想深邃,儒释道的精华融入字里行间,充满大智慧,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身心之间相谐相处的和合文化的丰富内容,是一部和合文化的宝典。雍正为《寒山子诗集》作序,评价寒山的诗为“非俗、非韵、非教、非禅,真乃古佛直心直语也”。
    从风格来看,寒山的诗是白话诗文,在唐代那是种创新。五四时期胡适、郑振铎等曾写文章高度评价寒山的诗。正因为这样,他的诗易于在百姓中传播,形成了“寒山体”。宋朝王安石、朱熹等人都曾仿“寒山体”作诗。
    苏周刊:也就是说寒山的诗作还比较有社会影响?
    姚炎祥:是的。虽然当时白话诗文在社会上是不入流的,不被公开承认和收集,但在民间和佛教界则广泛传播。清代康熙年间编《全唐诗》时第一次收录了寒山的诗,并认可他为佛教第一诗人。到了雍正时给寒山出了单独的集子,雍正还亲自写了序,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此外,寒山的诗在海外也有流传。一般认为宋代时寒山的诗就已经传到了日本,也有人认为是元代传过去的,而且日本人对他很欣赏,一度寒山诗在日本到处出版,并写成小说、编成舞剧。此后,寒山的诗还经由日本传到了欧美,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嬉皮士很推崇寒山,他们的研究者称那时很多美国人知道有寒山却不知道李白、杜甫。
    寒山、拾得是中华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
    苏周刊:寒山寺拥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比如民间传称的“和合二仙”——寒山、拾得,他们对寒山寺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姚炎祥:在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寒山、拾得获得了儒释道三家的共同尊重,总是把他们放在一起,作为中华和合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民间称寒山、拾得为“和合之神”、“和合二仙”,雍正敕封其为“和合二圣”,民间及官方共认寒山、拾得为中华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是和合的象征。
    在佛教徒眼中,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道家眼里,寒山是得道的仙子,寒山、拾得列入“下八仙”,民间传说为“和合二仙”。寒山是寒山寺的祖师,寒山寺是寒山、拾得的供奉寺院。寒山寺拥有和合祖庭地位,是人们向往的和合圣地。当人们研究中华和合文化,论及和合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时,也总离不开寒山、拾得,总离不开寒山寺。
    苏周刊:为什么会把寒山、拾得当作中华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
    姚炎祥:关于寒山、拾得,民间有几种版本的传说故事,虽然流传的地点不同,故事差异也很大,但有三点基本相同。一是寒山、拾得感情很好,不是兄弟胜似兄弟,而且都为人善良、心灵纯洁。二是两人相会时,都是一人持荷花,一人捧斋盒,谐意“和合”之说。三是两人出家的地方,都在苏州寒山寺。因为这些传说,人们就把他俩看作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寒山寺在传说中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和合圣地。
    苏周刊:您是如何理解和合文化的?研究和合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姚炎祥: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合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具有现代价值和普世意义。
    所谓“和”即和谐、和平、祥和,所谓“合”即结合、合作、融合。“和合”就是在承认不同事物的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或者说“和而不同”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现实,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身心中诸多元素的理想关系的状态。和合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凝聚力和生命力,不仅对推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和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有着积极意义,而且对增进不同国家、种族、宗教、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理解沟通,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寒山寺是文化深厚的和合祖庭
    苏周刊:寒山寺内有哪些独具和合特色的文化符号?
    姚炎祥:千百年来,在历史的变迁中,寒山寺时有兴废,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一直护佑着它。在寒山寺里,从寒拾遗踪、大雄宝殿、寒拾殿、御碑亭到一系列有关弘扬和合文化的措施和活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一座文化深厚的和合祖庭。
    现在寒山寺有三处胜迹,相传就是寒山、拾得的遗踪。一是寒拾殿前院落内西北角的寒拾泉,传说是寒山、拾得一起挖出的。二是进寺门后左侧院内的黄杨树坛,相传这里曾有一棵寒山手植的黄杨树,后被战火毁坏,后人在原地栽种黄杨以示纪念。三是寒拾殿北侧的寒拾亭,相传此处是寒山、拾得经常吟诗唱偈、喝茶聊天的地方。
    苏周刊:寒山寺的大雄宝殿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姚炎祥:寒山寺的大雄宝殿与通常寺院的大雄宝殿在布局上有极大的不同。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在佛祖塑像后壁上往往塑的是“观音渡海”的众菩萨像,而寒山寺则在大雄宝殿的那个位置供奉了镶嵌在佛祖后壁的寒山拾得写意石刻像,画像由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所作。二是大雄宝殿东南方的墙壁上,镶有寒山石刻像。三是在大雄宝殿南侧墙壁镶嵌着江苏巡抚程德全所书的《寒山子诗》36首的石刻。在寒山寺的大雄宝殿里,寒山、拾得被抬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且处处彰显和合精神,独具和合文化特色。
    此外,在寒山寺内,寒拾殿与山门、大雄宝殿、普明宝塔等重要建筑物位于同一中轴线上,供奉着寒山拾得。据了解,在全国所有寺庙中,唯独寒山寺建有“寒拾殿”,这是全国唯一的和合祖师殿。
    寒山寺的御碑亭里有一块御碑,正面刻写雍正为《寒山子诗集》所作的序文,阴面刻写乾隆为寒山寺写的《霜钟晓月》诗。这块御碑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有创造性,极有文物价值。
    和合钟声沟通心灵传友谊
    苏周刊: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寒山寺名扬天下,海内外宾客都愿意到“姑苏城外”来听一听这座名刹的钟声。每年岁末的听钟声活动已经成为寒山寺乃至苏州市的一项品牌文化活动,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姚炎祥:1979年,池田市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藤尾昭先生一行到寒山寺参瞻,听讲拾得乘钟东渡的传奇故事,心情激动,当即倡议举办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的宗教文化旅游项目,日本友人组团来参加这一活动,所以,寒山寺听钟声活动最初几年主要接待的是日本客人。这一倡议得到了苏州市的支持,当年12月31日苏州市成功举办首届寒山寺听钟声活动。从1979年到2009年,这项活动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31届。如今,寒山寺听钟声活动不但在日本家喻户晓,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近年来每年有众多来自日、韩和东南亚、欧美等国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嘉宾参加这项活动,而在寺院内外参加听钟声活动的宾客最多时有10多万人。寒山寺听钟声活动已经成为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搭起了增进中外友谊的桥梁。
    苏周刊:以钟为媒,寒山寺在对外交流中有颇多佳话,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姚炎祥:钟是佛教文化中的一种法器,一般寺院都有。寒山寺的钟更是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寒山寺的钟声有沟通心灵感悟人生的神奇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寒山寺的钟产生了许多美好的故事。有拾得乘钟东渡的传说,也就是关于和合钟由来的传说;有文人墨客关于“夜半钟声”的质疑与考证;有古钟失踪之谜,日本友人寻钟赠钟之谊的故事,等等。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千年钟声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寒山寺还创造了赠送和合钟进行文化交流的新形式,成为传播和弘扬和合文化的新载体。从2005年开始,寒山寺先后向日本赠送5口仿寒山寺唐钟的和合钟,和合钟成了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的吉祥物。2007年,寒山寺精心铸造两口和合钟,当年9月9日向台湾佛光山赠送其中的一口,另一口则留在寒山寺。和合钟在海峡两岸遥相响应,寓意和合,以慰两岸兄弟思念之情,开辟了海峡两岸民间沟通的新渠道。
    让寒山寺文化研究为苏州文化添彩
    苏周刊:寒山寺文化研究院成立以来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果?作为院长,您希望这个研究院未来在哪些领域能有所突破?
    姚炎祥:今年11月中旬,我们举办了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国际和合文化大会,有国内外专家、学者、法师150人参加了这次大会,展开热烈研讨。与会者提出了不少建议:
    一是希望这里逐渐成为一个寒山、和合文化的研究中心和平台,比如建一个寒山文库,我们也正在做,把与寒山相关的东西都搜集来,别人要研究相关课题都到这里来,甚至将来与相关机构合作培养研究生。
    二是除了正在做的一些课题外,将来再组织撰写一本“寒山传奇”,最好还能拍一部相关题材的电视剧。
    三是我们想在苏州市范围内开展几项调查,比如调查苏州到底有哪些和寒山有关的地名、传说等,进一步挖掘整理。还有就是与苏州市的文化机构、相关学者进一步合作。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座有活力的新型城市,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与其他地区相比较,苏州文化中蕴含的和合精神似乎更为突出,更为深刻,更为大众化。正是苏州这块和合大地,孕育出了和合圣地寒山寺,使寒山、拾得“和合二圣”落户苏州。苏州有丰厚的和合文化资源,因此,寒山寺文化的研究,要自觉地同苏州文化相结合,要同苏州的文化机构、有关学会联合举办寒山寺文化论坛,把寒山寺文化研究更多地融入苏州文化研究,为苏州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寒山寺拥有特色鲜明的丰厚文化
    苏周刊:您曾长期在理工科领域从事研究活动,是什么机缘使您开始研究起了寒山寺文化?
    姚炎祥:我和寒山寺有很深的情缘。 1985年7月我调来苏州,参加苏州城建环保学院的创建工作。我从北京乘车,晚上9点到了苏州,当时下着大雨,我第一个住进了施工中的苏州城建环保学院。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苏州。第二天早晨五点多钟,我就起床了,放眼望去,周围都是稻田。我带着好奇心,顺着泥泞的小路无目的地往前走,过了一座小桥,突然见到一堵黄色的围墙,千年古刹寒山寺出现在了面前。从此,我和寒山寺结下了不解之缘。 20多年来,从老一代的性空方丈到现在的秋爽方丈,我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多年的交往中,我深感寒山寺历史悠久,典籍、文物众多,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更令世人瞩目。
    苏周刊:因为这份情缘,您对寒山寺的文化更有兴趣了?
    姚炎祥:开始研究寒山寺文化,一方面是因为我对寒山寺有感情,另一方面是因为秋爽方丈的一段话触动了我。创办寒山寺文化研究院,是秋爽方丈一项有远见的决策。 2006年8月,他约我和我谈成立文化研究院的设想,并邀我做具体的筹备和组建工作。在交谈中,他说,从历史上看,寺院的提升和发展都离不开同知识分子的结合,在同知识分子的结合中获得智力支持,吸纳多种文化的营养,会给寺院创造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我觉得他很有战略眼光。
    我本人的学习、工作都有点“大杂烩”的感觉,大学时因为院系调整等关系,先后学了给水排水工程、水电站建筑和煤气工程等三个专业。毕业后遇上“文革”,我在东北的林区当过伐木工,后回高校工作,有10来年是搞科研的,后来因为身体状况等原因转入行政管理领域,就开始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进行相关的研究。
    苏周刊:您说过寒山寺是一座文化资源宝库,在您看来寒山寺文化的外延和内涵是什么?
    姚炎祥:从大范围看,寒山寺是佛教文化、吴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融合之地;从小范围看,寒山寺又是禅宗文化、诗文化、钟文化、碑刻文化、书画文化、建筑文化、环境文化、教育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成的聚集之处。可以说,这里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寒山寺文化。成立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就是要把研究院作为一个平台,通过课题研究、文化论坛、文化艺术创作、国内外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和积累,把寒山寺文化做大做强。
    从2007年寒山寺文化研究院成立后,我们每年举办一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当年的首届论坛上及其后一段研究中,我提出了寒山寺文化研究的十个方向,也就是:禅宗文化、和合文化、历史文化、钟声文化、诗韵文化、艺术文化、开放文化、教育文化、慈善文化和环境文化等。希望由此为寒山寺文化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人们的关注。如果从整体上对寒山寺文化的诸多元素综合思考,寒山寺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底蕴深厚;二是以和合文化为核心;三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研究寒山寺文化的基本特征,有益于深入认识它的内涵,进而把握寒山寺文化研究的重点,提升和推进寒山寺文化建设。
    我们也考虑能否给寒山寺文化规范个定义,后来经过两次会议的探讨我觉得可以这样来定位它:寒山寺文化是以吴文化为根基,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为一体,形成以佛教文化为主体,和合文化为核心,钟声诗韵文化为标识,寒山拾得“和合二圣”为其文化形象代表的一种独特的寺庙文化。
    千年古刹饱经沧桑名扬海内外
    苏周刊:寒山寺这座千年古刹曾几经沧桑磨难,您能简要地介绍一下它的历史吗?
    姚炎祥: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寒山寺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当初的名称是“妙利普明塔院”,因普明禅师而得名。唐朝贞观盛世时,诗僧寒山子来此“缚茆以居”,留下很多美好的传说。他“暑渴则设茗饮,济行旅之渴。挽舟之人,施以草履,或代共挽。修持多行甚勤。”(出自明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这就是说,寒山在这里搭茅屋而居住,炎热的夏天,提供茶水为劳累的旅客解渴,还给来往行船的船夫施舍草鞋,或帮助他们摇船拉纤。唐玄宗时,希迁禅师在这里建伽蓝(佛寺),以寒山命名。从此,寒山被尊为寒山寺的祖师。而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使得寒山寺声名远扬。
    随着历史的变迁,因战乱、火灾等原因,寺庙此后又几度毁建,在北宋时改名为“普明禅院”,到了南宋成了“枫桥寺”,元代开始重新又称“寒山寺”。之后从明、清到民国直到现在一直沿用寒山寺这个名称。这样算来,寒山寺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了。其间,寺僧希迁、法迁、深谷昶、本寂等,地方官吏孙承佑、况钟、陈夔龙、程德全等,都为寒山寺的复兴重建立了功。
    改革开放后,寒山寺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其影响力远及海内外,到访这里的嘉宾中不乏西哈努克亲王等国家元首。一些文化名人也对寒山寺情有独钟,台湾的著名词作家庄奴今年夏天参瞻寒山寺后还专门为寒山寺创作了《寒山寺之歌》:“苏州寒山寺,天下最有名。悠悠一千五百年,渔火映江枫。旭日印塔影,明月传钟声。历代石碑显诗韵,古今同歌颂。歌的歌,颂的颂,寒山寺因寒山名。请你的朋友一起来,苏州来朝圣。 ”老先生还用《小城故事》的曲调自己唱了这首新词,并把录音光盘寄给我们,让人很感动。
    苏周刊:有关寒山寺历史研究的状况是怎么样的?
    姚炎祥:寒山寺建寺1500多年来,有两本志书,一本是清末民初叶昌炽编写的《寒山寺志》,一本是2002年由性空主编出版的《重修寒山寺志》,至今还没有一本《寒山寺史》。我们研究院现在正牵头在做新修志和写史的工作。
    研究寒山寺历史是寒山寺文化研究中一项填补空白的重要课题。研究寒山寺史时,有些问题必须把握好。首先,寒山寺历史长,几经朝代更迭,特别近现代情况更为复杂,研究时必须坚持客观性,忠于史实。其次,寒山寺时间跨度大,空间变化多,应该有丰富的史料,但由于几度毁建,史料毁损多,保存困难,散落各处,而且长期没有专人收集整理。因此,在我们的研究中,深入挖掘史料是第一要务,也欢迎知情人向我们提供相关史料。另外,关于寒山寺,历史上同一件事或同一人物会有多种说法,研究中应该对各种说法进行考证、对比,做出比较合理的、有说服力的选择。
    寒山是儒释道文化融于一身的长寿高人
    苏周刊:寒山寺因一代诗僧寒山而得名,寒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姚炎祥:寒山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神秘而独特的人物。他无姓无名,其身世与经历在正统的经传史籍上并没有记载。寒山除了留有300多首诗外,现存的有关资料都带有传说性和神秘性,而且互相矛盾的现象严重。研究者多是从他的诗作中或者传说中推测知道他的大概。
    一般认为寒山是陕西咸阳人,生活在唐代,有学者认为,他大约活了一百多岁,是位长寿者。从寒山的诗作看,他的生活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先学儒,再由儒入道,最后由道归佛。 30岁前,寒山在家乡咸阳,家境富裕,青少年时期受过系统的儒家教育,而且习文又习武。他去考科举还中过进士,但因长相不佳,没能做官。后来,寒山在家遭遇变故,被迫流浪他乡,行进线路可能是先到洛阳,顺着大运河,经过苏州,最后到了浙江天台。经过种种磨难,他彻底改变了仕途心态,终于由儒入道,走向修道隐居生活。他的一首诗《欲得安身处》写了自己在寒石山修道的情景:“欲得安身处,寒山可长保。微风吹幽松,近听声逾好。下有斑白人,喃喃读黄老。 ”有研究者推测他那时已年过六十。在修道的过程中,寒山常到国清寺,认识了丰干禅师和拾得和尚,并和拾得成了感情笃厚的好朋友。一次,寒山生了场大病,在生命垂危之际被丰干、拾得救了回来。这次遭遇促使他由修道转入佛门,有人认为当时他已七十多岁。此后,直到一百多岁圆寂,寒山潜心学佛,成为佛家的著名诗僧。
    在中国历史上集儒释道文化于一身,并被儒释道三家共同认可并且各有封号者,并不多见,寒山就是这样一位罕见者。
    苏周刊:寒山的诗作有什么特点?怎么评价它的价值?
    姚炎祥:寒山自己有首诗中提到他一生作了600多首诗,而现在留存的只有300多首。他的诗记录的事件很庞杂。 30岁前在家乡时,描写他读书、骑马、射箭等生活场景,修道时写的多为山水、天人合一等内容,学佛后作的诗有很多禅意的内容。在寒山留下的300多首诗中,佛禅诗有100多首,占了近一半。从唐末禅宗大师曹山本寂注释寒山诗之后,他的诗深得历代佛门弟子和禅宗大师的推崇。历代著录寒山诗的书目,大都把他归入释家类,寒山被称为释家第一诗僧,又被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从寒山的文化路径看,他是集儒释道于一身,儒释道各家对他都有很深的影响,达到了和合融通的人文精神境界。寒山的诗就是见证。他涉猎广博,诗作中常有经史子集的典故,又有《涅槃经》、《法华经》、《维摩经》、《楞严经》等许多佛经中的典故,还有《庄子》、《老子》等老庄的语言。寒山的诗通俗直白,思想深邃,儒释道的精华融入字里行间,充满大智慧,蕴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身心之间相谐相处的和合文化的丰富内容,是一部和合文化的宝典。雍正为《寒山子诗集》作序,评价寒山的诗为“非俗、非韵、非教、非禅,真乃古佛直心直语也”。
    从风格来看,寒山的诗是白话诗文,在唐代那是种创新。五四时期胡适、郑振铎等曾写文章高度评价寒山的诗。正因为这样,他的诗易于在百姓中传播,形成了“寒山体”。宋朝王安石、朱熹等人都曾仿“寒山体”作诗。
    苏周刊:也就是说寒山的诗作还比较有社会影响?
    姚炎祥:是的。虽然当时白话诗文在社会上是不入流的,不被公开承认和收集,但在民间和佛教界则广泛传播。清代康熙年间编《全唐诗》时第一次收录了寒山的诗,并认可他为佛教第一诗人。到了雍正时给寒山出了单独的集子,雍正还亲自写了序,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此外,寒山的诗在海外也有流传。一般认为宋代时寒山的诗就已经传到了日本,也有人认为是元代传过去的,而且日本人对他很欣赏,一度寒山诗在日本到处出版,并写成小说、编成舞剧。此后,寒山的诗还经由日本传到了欧美,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嬉皮士很推崇寒山,他们的研究者称那时很多美国人知道有寒山却不知道李白、杜甫。
    寒山、拾得是中华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
    苏周刊:寒山寺拥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比如民间传称的“和合二仙”——寒山、拾得,他们对寒山寺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姚炎祥:在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中,寒山、拾得获得了儒释道三家的共同尊重,总是把他们放在一起,作为中华和合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民间称寒山、拾得为“和合之神”、“和合二仙”,雍正敕封其为“和合二圣”,民间及官方共认寒山、拾得为中华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是和合的象征。
    在佛教徒眼中,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道家眼里,寒山是得道的仙子,寒山、拾得列入“下八仙”,民间传说为“和合二仙”。寒山是寒山寺的祖师,寒山寺是寒山、拾得的供奉寺院。寒山寺拥有和合祖庭地位,是人们向往的和合圣地。当人们研究中华和合文化,论及和合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时,也总离不开寒山、拾得,总离不开寒山寺。
    苏周刊:为什么会把寒山、拾得当作中华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
    姚炎祥:关于寒山、拾得,民间有几种版本的传说故事,虽然流传的地点不同,故事差异也很大,但有三点基本相同。一是寒山、拾得感情很好,不是兄弟胜似兄弟,而且都为人善良、心灵纯洁。二是两人相会时,都是一人持荷花,一人捧斋盒,谐意“和合”之说。三是两人出家的地方,都在苏州寒山寺。因为这些传说,人们就把他俩看作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寒山寺在传说中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和合圣地。
    苏周刊:您是如何理解和合文化的?研究和合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姚炎祥: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合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具有现代价值和普世意义。
    所谓“和”即和谐、和平、祥和,所谓“合”即结合、合作、融合。“和合”就是在承认不同事物的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或者说“和而不同”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现实,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身心中诸多元素的理想关系的状态。和合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凝聚力和生命力,不仅对推动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和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有着积极意义,而且对增进不同国家、种族、宗教、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理解沟通,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寒山寺是文化深厚的和合祖庭
    苏周刊:寒山寺内有哪些独具和合特色的文化符号?
    姚炎祥:千百年来,在历史的变迁中,寒山寺时有兴废,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一直护佑着它。在寒山寺里,从寒拾遗踪、大雄宝殿、寒拾殿、御碑亭到一系列有关弘扬和合文化的措施和活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构成了一座文化深厚的和合祖庭。
    现在寒山寺有三处胜迹,相传就是寒山、拾得的遗踪。一是寒拾殿前院落内西北角的寒拾泉,传说是寒山、拾得一起挖出的。二是进寺门后左侧院内的黄杨树坛,相传这里曾有一棵寒山手植的黄杨树,后被战火毁坏,后人在原地栽种黄杨以示纪念。三是寒拾殿北侧的寒拾亭,相传此处是寒山、拾得经常吟诗唱偈、喝茶聊天的地方。
    苏周刊:寒山寺的大雄宝殿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姚炎祥:寒山寺的大雄宝殿与通常寺院的大雄宝殿在布局上有极大的不同。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般寺院的大雄宝殿在佛祖塑像后壁上往往塑的是“观音渡海”的众菩萨像,而寒山寺则在大雄宝殿的那个位置供奉了镶嵌在佛祖后壁的寒山拾得写意石刻像,画像由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所作。二是大雄宝殿东南方的墙壁上,镶有寒山石刻像。三是在大雄宝殿南侧墙壁镶嵌着江苏巡抚程德全所书的《寒山子诗》36首的石刻。在寒山寺的大雄宝殿里,寒山、拾得被抬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且处处彰显和合精神,独具和合文化特色。
    此外,在寒山寺内,寒拾殿与山门、大雄宝殿、普明宝塔等重要建筑物位于同一中轴线上,供奉着寒山拾得。据了解,在全国所有寺庙中,唯独寒山寺建有“寒拾殿”,这是全国唯一的和合祖师殿。
    寒山寺的御碑亭里有一块御碑,正面刻写雍正为《寒山子诗集》所作的序文,阴面刻写乾隆为寒山寺写的《霜钟晓月》诗。这块御碑从内容到形式都很有创造性,极有文物价值。
    和合钟声沟通心灵传友谊
    苏周刊: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让寒山寺名扬天下,海内外宾客都愿意到“姑苏城外”来听一听这座名刹的钟声。每年岁末的听钟声活动已经成为寒山寺乃至苏州市的一项品牌文化活动,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姚炎祥:1979年,池田市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藤尾昭先生一行到寒山寺参瞻,听讲拾得乘钟东渡的传奇故事,心情激动,当即倡议举办寒山寺除夕听钟声活动的宗教文化旅游项目,日本友人组团来参加这一活动,所以,寒山寺听钟声活动最初几年主要接待的是日本客人。这一倡议得到了苏州市的支持,当年12月31日苏州市成功举办首届寒山寺听钟声活动。从1979年到2009年,这项活动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31届。如今,寒山寺听钟声活动不但在日本家喻户晓,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近年来每年有众多来自日、韩和东南亚、欧美等国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嘉宾参加这项活动,而在寺院内外参加听钟声活动的宾客最多时有10多万人。寒山寺听钟声活动已经成为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搭起了增进中外友谊的桥梁。
    苏周刊:以钟为媒,寒山寺在对外交流中有颇多佳话,您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姚炎祥:钟是佛教文化中的一种法器,一般寺院都有。寒山寺的钟更是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寒山寺的钟声有沟通心灵感悟人生的神奇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寒山寺的钟产生了许多美好的故事。有拾得乘钟东渡的传说,也就是关于和合钟由来的传说;有文人墨客关于“夜半钟声”的质疑与考证;有古钟失踪之谜,日本友人寻钟赠钟之谊的故事,等等。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千年钟声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寒山寺还创造了赠送和合钟进行文化交流的新形式,成为传播和弘扬和合文化的新载体。从2005年开始,寒山寺先后向日本赠送5口仿寒山寺唐钟的和合钟,和合钟成了中日民间文化交流的吉祥物。2007年,寒山寺精心铸造两口和合钟,当年9月9日向台湾佛光山赠送其中的一口,另一口则留在寒山寺。和合钟在海峡两岸遥相响应,寓意和合,以慰两岸兄弟思念之情,开辟了海峡两岸民间沟通的新渠道。
    让寒山寺文化研究为苏州文化添彩
    苏周刊:寒山寺文化研究院成立以来主要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果?作为院长,您希望这个研究院未来在哪些领域能有所突破?
    姚炎祥:今年11月中旬,我们举办了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国际和合文化大会,有国内外专家、学者、法师150人参加了这次大会,展开热烈研讨。与会者提出了不少建议:
    一是希望这里逐渐成为一个寒山、和合文化的研究中心和平台,比如建一个寒山文库,我们也正在做,把与寒山相关的东西都搜集来,别人要研究相关课题都到这里来,甚至将来与相关机构合作培养研究生。
    二是除了正在做的一些课题外,将来再组织撰写一本“寒山传奇”,最好还能拍一部相关题材的电视剧。
    三是我们想在苏州市范围内开展几项调查,比如调查苏州到底有哪些和寒山有关的地名、传说等,进一步挖掘整理。还有就是与苏州市的文化机构、相关学者进一步合作。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座有活力的新型城市,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与其他地区相比较,苏州文化中蕴含的和合精神似乎更为突出,更为深刻,更为大众化。正是苏州这块和合大地,孕育出了和合圣地寒山寺,使寒山、拾得“和合二圣”落户苏州。苏州有丰厚的和合文化资源,因此,寒山寺文化的研究,要自觉地同苏州文化相结合,要同苏州的文化机构、有关学会联合举办寒山寺文化论坛,把寒山寺文化研究更多地融入苏州文化研究,为苏州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