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椽 古建筑结构
文化常识 由优尔供稿椽
椽是按垂直与桁檩的方向,置放与桁檩之上,用于承受望板(屋面板)和瓦的构件。
一、椽的分类
(一)、脑椽:最顶上一排屋脊处的椽子叫“脑椽”。
(二)、罗锅椽:又叫“蝼蝈椽”“顶椽”。它是卷棚式屋顶位于两根顶金桁(即脊檩)之间的椽子。
(三)、花架椽:位于金步上的椽子。花架椽按位置不同有上中下之分。
(四)、檐椽:一端位于金桁上(或重檐建筑的承椽枋上),另一端伸出在檐桁之外的椽子叫“檐椽“。伸出檐桁之外的部分叫“出檐”。
(五)、飞椽(也叫“飞子”):附着与檐椽之上向外挑出的椽子。飞椽后尾呈楔形,钉附在檐椽之上。椽子一般为圆形断面,而飞椽用矩形断面。
(六)、板椽(又称“连瓣椽”):用于圆形椽尖顶檐步架以上部位。因圆形椽尖式建筑檐步以上部位越来越小,已不能使用单根椽子,故将各间椽子合并为几块梯形或三角形板块,以板代椽。
二、附件
(一)、大连檐:钉附在飞椽椽头上的横木,断面呈直角梯形,长随通面阔,高同椽径。它的作用在于把檐口处的飞椽连在一起,以保证飞椽的相对位置固定。
(二)、小连檐:钉附在檐椽椽头上的横木,断面也是直角梯形,长随面阔,厚为板厚的1.5倍,宽同椽径。作用为将檐椽固定在檐口的相对位置上,避免其游移。
(三)、闸挡板:用以堵塞飞椽之间空挡的闸板。其厚同望板,高同飞椽高,宽为飞椽空挡净宽加两侧入槽尺寸。闸挡板与小连檐配合使用。如安装里口木则不再用小连檐和闸挡板。
(四)、里口木:刻以看作是小连檐和闸挡板的结合体。其长同通面阔。高为小连檐厚加飞椽高,宽同椽径。里口木需按飞椽位置凿出凹口,飞椽即从凹口内穿出。里口木用材较费,加工麻烦,且笨重,无特殊要求时,一般不采用。
(五)、椽碗:封堵檐椽间空挡的挡板。椽碗侧立钉在檐檩中线内侧,其外皮与檩中线齐,檐椽即从碗洞内穿过。碗椽系在檐柱间安设装修,以檐柱为界划分室内外时才采用。若在金柱上安设装修,以金柱为界划分室内外时,则不设椽碗这一构件。椽碗可以封堵檐椽间空挡,分隔室内外空间,防止鸟雀钻如室内,也有防寒保温的作用。
(六)、椽中板:当在金柱间设装修,划分室内外时,需在金檩上安设椽中板。其作用与椽碗相同。它位于檩中线外侧,里皮与檩中线齐。并夹设在檐椽与花架椽之间,故名“椽中“。其长随通面阔,厚同望板,宽1.5椽径或按实际定。
(七)瓦口:承托底瓦和盖瓦的构件,钉附在大连檐上。七总长按通面阔。明间正中应以底瓦座中。瓦口高为椽径的1/2,厚为高的1/2。
其他构件
一、蜀柱与叉手
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的名称,又叫侏儒柱。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柱,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拱、矮木和驼峰。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攀间,柱角处装木沓。
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木专。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木专,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二、驼峰
驼峰系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拱承托梁栿的构件,因起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驼峰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分。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半驼峰比较少见。唐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上使用了半驼峰。
三、托脚
托脚是支撑平木专的构件。唐至元代使用较多,明清时期已极少用。
四、替木
替木设置于栌斗或令拱斗口上(也有直接设在柱头上的),与枋平行,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即增加了构件连接的强度,又可缩短构件跨据。最早在汉代已出现这种构件。宋代,檐下替木通常连续,实际成了撩檐枋。明清官式建筑中已不使用。
五、平座与滴珠板
平座是指楼阁式建筑上由楼层向室外挑出的平台或走道部分。它主要由平台,栏杆和斗拱组成。
滴珠板又叫燕翅板。滴珠板是清代的叫法,指的是平座外沿的挂落板,由一些竖向木板拼接而成。其高度同平坐斗拱高,厚度为沿边木厚度(2斗口)的1/3。滴珠板下端常做成如意头形状,如意头宽为板高的1/2,或按总面阔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