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37字家训,传承近千年 家风文化
家风家训 由小雪供稿说起清官,包青天自然当仁不让。包拯不但以自身的清廉公正闻名于世,而他的后辈也皆能居官者廉洁,为民者淡泊,深受好评。人们把这一现象常与包拯所制定的37字家训联系起来。
37字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民间传说包拯出生在贫苦人家,自幼父母双亡,由嫂子抚养长大,这与历史事实不符。其实,包拯出身官宦之家,父亲包令仪曾经做官。包令仪对包拯的管教十分严格,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下,包拯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儒家思想和清正家风的影响,为他后来清廉从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包拯官至中央大员,对子孙的教育也非常重视,他专门给家族制定了37字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就是说,包家后世子孙当官,如有贪赃枉法者,开除族籍,不准再回包家;死后也不准葬入包家祖坟。不遵从包拯此训,包拯就不承认他们是自己的子孙,这在古代是十分严厉的家法。包拯还嘱家人请工匠,把这则《家训》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堂屋东壁。
包拯不但是家训的制定者,更是家训的践行者。传说北宋嘉祐七年春天(公元1062年),北宋仁宗皇帝因包拯居官清廉又家境贫寒欲将整个庐州城赏赐给他。但包拯坚辞不受,在宋仁宗的坚持下,包拯最后才要了庐州城郊的一段淤塞已久的护城河。留下了“不要庐州府一砖,只取护城河一段”的千古佳话。由于河道不比田产,它分不开,卖不掉,也富不了,因此包拯的后代子孙多依河而住,靠捕鱼挖藕采莲为生。后人为了纪念包拯,便把这一段护城河称为包河。
包拯治家严格,他的子孙无不谨遵家训。在包拯严格的家教下,他的儿子也成为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长子包繶,授官太常寺太祝,他廉洁自律,但却英年早逝,留下夫人崔氏和幼子包永年。次子包绶,包拯过世时刚满5岁,由寡嫂崔氏抚养。包繶没有留下家业,崔氏依靠替人家洗衣缝补勉强度日。后来崔氏变卖了一点房产,供养包绶和包永年求学。包绶不辜负寡嫂崔氏的厚望,官至六品。在任期间,包绶无论身居何职,都能清苦守节。包绶死后,箱囊之内,除了书籍、著述外,再也没有其他值钱的物品,衣袋里也只找出46枚铜钱。甚至有人猜测,包绶的死,极有可能和清贫有关。
包氏后裔也是将士林立。他们为抗敌卫国而捐躯,成为千古英烈。有的从武一世,戎装至终。明代武进士包永怀,率兵参与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又转战南北,暮年才归休。司令员包盛标是老红军,身经百战,累立战功。负伤致残不离职,年逾古稀未卸戎。不少裔孙远征平叛,固守边陲。西南地区的包氏始祖,多是平叛以后奉命镇守关隘而落业的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