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数百件家训家书引人寻根 “和合家风”讲述家国往事 家风文化

家风家训小雪供稿

 

数百件家训家书引人寻根 “和合家风”讲述家国往事 

梁启超给子女的家书手迹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许多人是通过“和合家风”展,第一次知道了国学大师汤一介的家风故事

  “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国学大师汤一介的少年时代,常常是在吟诵《哀江南赋》中度过的。

  汤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父亲汤用彤是学贯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学术大家,曾任北大副校长。取自“一介书生”的名字,传达了汤用彤对儿子的期待:读书治学,传承家风。祖父汤霖则是晚清进士,1906年开办了新式学校“甘肃省优级师范学堂”,开启了汤氏三代教书办学的传统,也奠定了后代为人为学的精神准则。

  展览中写道,汤霖教给汤用彤的家训是:“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毋戚戚于功名,毋孜孜于娱乐。”待汤一介长大,汤用彤也告诉他,做人,“你记住这两句话就可以了”。

  这种强调“担当”精神的家风让汤一介深受影响。甚至,在77岁高龄时,汤一介还领衔编纂了浩繁的《儒藏》这一“五百年来中国学者未能完成的历史使命”。

  对国家命运的守望,贯穿了汤一介的一生。针对进入21世纪后出现的“国学热”,汤一介屡次指出,“我们的国学应该是一种在全球意识观下的国学”。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方中心论”的消退,整个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所以,不能孤立地、盲目地提倡“国学”,否则有可能使中国文化再次游离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之外,重新滑入狭隘民族主义和国粹主义的陷阱。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郭齐家,对汤用彤教导汤一介的一句话印象深刻:“家风不可中断。一个家庭应该有他的家风,如果家风断了,那么这个大家族也衰落了。”

  郭齐家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一些家族历经数百年而延绵不绝、英才辈出,家训家风的作用至关重要。他曾在一些场合与曾国藩、左宗棠的后人深入交流过,“如今,曾公、左公的第五代后人中,有许多都是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他们至今恪守着先祖的教诲,以行动修身树德、绍继家风”。

  “家风帮孩子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

  在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副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委员任宝菊看来,“爱国”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家风传承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许多‘两弹一星’元勋都来自名门望族,家学深厚,如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等。他们完全可以在国外享受优渥的生活,但却义无反顾回来建设新中国。”任宝菊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

  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梁启超之子梁思礼,就是其中之一。1949年,在美留学的梁思礼先生从收音机里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激动不已,毅然乘船回到祖国。

  在今年的“和合家风”展览中,《院士梁家:一生家国,几代赤子》的展区被置于显要处。许多观众看到简介都不禁惊呼:“一家出了仨院士!”

  梁启超有9个子女,其中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专家梁思礼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他子女中,还有诗词研究专家、图书馆学专家、金融专家、社会活动家、爱国军官、新四军女战士等。

  展览中提及,梁启超逝世时,梁思礼只有5岁。梁启超特别疼爱他,称其“老白鼻”(老Baby)。梁思礼回忆父亲时曾说:“有人曾问我:‘你从父亲那里继承下来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我回答:‘爱国。’‘爱国’也是我们全体兄弟姐妹们所继承下来的宝贵遗产。我们兄妹九人中有七人曾在海外求学,个个学业优秀,但是我们没有一个留在国外,个个都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满门忠孝,家风厥功至伟。任宝菊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家风能帮孩子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传统家庭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孩子成长为品行端正的好人,成为有气节有骨气的君子,成为爱国爱家之才。”

  在一封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这样写道:“总要在社会上常常尽力,才不愧为我之爱儿。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因自己地位做得一分是一分,便人人都有事可做了。”

  在给女儿梁思顺的信中,梁启超说:“吾家十数代清白寒素,此最足以自豪者,安而逐腥膻而丧吾所守也。”在另一封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说:“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事。毕业后回来替祖国服务,是人人共有的道德责任。”

  梁家兄妹和祖国共患难,抗战期间都过着清贫的生活。梁思成早年因车祸伤及脊椎,后来得了脊椎软骨硬化症,其妻林徽因也患上了严重的肺病。当时美国的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想聘他们夫妇去工作,这样对他们夫妇治病也大有好处,但他们回答说:“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之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哪怕仅仅是暂时的。”北京解放前夕,梁思成帮助解放军标明市内古文物的位置,以免遭到炮轰,为保护首都古迹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一篇:曾国藩十六字家训 下一篇:返回列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