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杨绛: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都不屑 家风文化

家风家训小雪供稿

杨绛: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都不屑

少女时代的杨绛。资料图

  充满爱的胸怀 

  向“好读书”基金捐赠版税逾千万 

  朋友感叹他们的一生充满仁爱之心 

  据悉,杨绛的稿费和著作权早已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据称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1000万人民币。管士光说,这也是杨先生让他非常佩服的地方,“我们每次稿费都是直接划到清华大学那边。”

  社科院外文所郑土生说,钱杨二人乐于帮助年轻人早有先例。“文革”期间,他被打成“五·一六分子”。那时候毕竟年轻,吃不下,睡不着,想到自杀。他把欠外文所同事的钱一一还清,其中欠杨先生75元,可能就因为他还钱的姿态让人起了疑心,杨绛先生把钱扔到他抽屉里,并且留条子说:我的钱不用马上还,马上我们都要下干校了,你拿着钱买生活必需品吧,来日方长,你要注意身体。看到这个条子的郑土生激动得浑身发抖,当时所里人人惧怕,没人敢安慰他,就为这件事,郑土生说他感念了杨先生一辈子。

  王瑞说,杨先生退休工资不高,稿费也捐了,她的生活非常简单,“有一次,看她穿的鞋还挺别致,她说是钱瑗的,当时我都快哭了。”与杨先生的交往每次都让王瑞很感动,“你跟她相处感觉不到她是一个大师,特别放松。她很平和,讲话也很简单,但字里行间又很睿智,能让你感到一种人格魅力。”

  管士光说,每次去看杨先生都感觉好像受到了洗礼,“对她来说,名利都不在考虑之内,你到她家就可以看到,家里很简朴,但是不断地在写东西,关心国家、文化各方面的事情。她跟我们谈她的写作,对过去、五四、辛亥革命的回忆,包括对《红楼梦》都有自己的看法。”

  郑土生则以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不可多得的文化圣贤来形容钱杨二人,“他们不在任何压力下说一些违心的话,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极为少数。他们的一生充满仁爱之心,追求真理,不畏强权,这是让我最敬仰的地方。”
 

  才女杨绛 

  谁言白发千茎雪 一缕幽兰一缕香 

  才女杨绛的情怀 

  早年 仙童惊艳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于辛亥革命前夕美国留学归来,到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1911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取名季康,小名阿季。12岁,进入苏州振华女中。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高中国文老师在班上讲诗,也命学生读诗。她的课卷习作曾被校刊选登。一篇《斋居书怀》写得有模有样,“世人皆为利,扰扰如逐鹿,安得遨游此,翛然自脱俗。”老师批——“仙童好静”。

  杨绛在创作上成名其实早于钱钟书。当《围城》出版的时候,人们在问“钱钟书”是谁——杨绛的丈夫。1943年,还在小学教书的杨绛创作的第一部剧《称心如意》上演大获成功,一鸣惊人。她所署的笔名“杨绛”也就此叫开。此后,杨绛又接连创作了喜剧《弄真成假》、《游戏人间》和悲剧《风絮》。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