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古代女子教育最能凸显女子神韵美 家训家风家规

家风家训土凤凰供稿
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史,基本上讲述的是完整的男子教育史,不管是礼,乐,射,御,书,数,还是四书五经都基本是针对男子成材的教学。一般人们认为古代中国女子备受摧残,并无女子教育可言。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女子被排除在学校教育大门之外不等于社会放弃了女子的教育。相反,历代统治阶级无不对女子教育给予高度重视。

在古代,对女子也实行以《孝经》为代表的孝道教育,成就了中国士人“修齐治平”的伟大理想,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礼乐文雅之风。

古代女子教育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德育,智育,美育的教育,劳动教育等多方面,其中的德育是最主要的内容古代女子德育所围绕的内容一般是能够侍奉父母公婆,顺从丈夫,治家教子的贤妻良母着一培养目标进行的。

与男者“学业与外,志于四方”不同,女子为学“正洁于内,志于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从这里也能看的出中国古代女子教育重点是在德育上面,智育较之相比似乎微乎其微,但也值得我们今天来共同探讨。

智育包括传授知识,技能,培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要素。而中国古代女子智育教育基本上是处在日常文化书算的蒙养教育水平。而社会上对古代女子是否有必要接受读书识字教育,是否需要发长聪明才智,也存在较大争议反对女子读书识字的一派理由是“妇人识字多诲淫”、“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过正统女教占统治地位的意见还是主张对女子进行基本的文化书算教育。

首先,基础知识有助于提高相夫教子,治家理财的能力。所谓“愿女儿粗识字,酒谱茶经相夫子”清代陆世仪说的更直接“教女子只使之识字,不可使之知书义。盖识字则可理家政,治货财,代夫之劳,若书义则无所用之。”

其次,女子应当接受读书识字基本教育可以利于明礼修德。李晚芳就指出“读书则见礼明透,知伦常日用之事对女子是否发展聪明才智的争论和对德与才关系的认识是紧密相关的。

孔子在很早就把女子教育列入“治民之本”一般早期女教读本从教育的立场出发,对发展女子的聪明的态度还是比较宽容的。在春秋时期女子教育也的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妇女的才智也得到教多的发挥,受到社会的褒奖。

如齐侯之女齐桓工之夫人卫姬就在政治上有很大的成就。卫宣公之女,许穆公的夫人许穆夫人就在政治和文学艺术当面取得很大成就。班超《女诫》“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虽包含了对女子才能的轻视,但也突出了妇德并为一概反对妇女成材。

总体上说,传统女子教育并不强调女子“才明绝异”,但要有利于男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女子才华和行为还是予以肯定。刘向《列女传》树为典范的各类才华超群的妇女,亦为后代女子教育所推崇。就是在清代,也不否认“古之贤女,贵在才也。”

文化书算教育虽然并不提倡,但作为学习的基础和工具也是不容忽视的。严格的来说,这也是一种知识教育,知识处于初学打基础的层次较为浅薄,更为系统,高深的知识教育,只为个别家境优越“秀慧通书”的女子保留一条深造之路。

总之,在古代女子教育中,智育基本处于识文断字,文化书算的启蒙阶段,知识被看做是应付日常家务和进一步学习礼法进行妇德教育的从属手段。在系统知识和培养才智能里方面存在重大的空白和缺陷。

中国传统礼教中,对于女性的要求比较苛刻,其中所谓的“三从”、“四德”就是女性立身的根本,那么什么是“三从”、“四德”呢?

所谓的“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说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份,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跟从”之意,而是有工作性质的“从事”之本质。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很多人片面地将“三从”、“四德”理解为对女性的压迫,这是不正确的!相反,古代对女子的教育方式还有许多值得今人借鉴参考之处。如果能将现代女性身上的知性与古代女子的温柔大气,两种气质相结合,必将能复原属于中国女性独特的东方魅力与气韵。(编辑:海峡教育网周华莹)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