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帮

九子皆才俊:梁启超的教子秘诀是什么? 实用教子秘诀

教子诀窍土凤凰供稿

在教育方面,梁启超宁愿在别的方面节省一点,也绝不让孩子上差一点的学校。在他的家信当中,常常劝导儿女们不要为上学的经费计较。他的孩子基本都受到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对于治学,梁启超看重的不是成功与否,而是治学的态度。在写给梁思成和梁思永的信中,他教训道:“汝等能升级固善,不能亦不必愤懑,但问果能用功与否。若既竭吾才,则于心无愧;若缘殆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佳子弟矣。”

在把梁思成和梁思永等人送到国外学习后,梁启超和子女有密切的书信来往。当时梁思顺与丈夫住在加拿大,梁思庄也随姐姐在加拿大,因此梁启超的信多是先寄到思顺处,再由子女传阅。信中表达了他对子女们深切的关爱,及兄弟姐妹间的亲情。他把为人、为学的主张和人生感悟,通过数百封充满感情的书信,向孩子们娓娓道来。在一封书信中,梁启超告诫子女:“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在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中,梁思成的名气无疑最大了。无论是他在学术上的成就,还是他为保护北京古建筑不遗余力的奔走,甚至包括他与一代才女林徽因的浪漫故事,都成为人们回忆起梁思成时,最常提及的话题。

梁思成出生于1901年4月20日,当时梁启超被清政府通缉,正在日本东京避难,梁思成的到来给这个流亡中的家庭带来了莫大的喜悦。1912年回国后,梁思成先后在北京汇文中学、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学习,后来又和林徽因一起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5年,梁启超专门给在美国留学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寄去新近发现的宋代建筑专著《营造法式》重印本,并写信鼓励他们经由1000年前的这本书,走进中华民族建筑史的大门。梁思成和林徽因没有辜负梁启超的期望,后来都成为了中国著名建筑学家。

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结婚后到欧洲旅游,在参观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地的著名古建筑时,梁思成和林徽因看到国外的古建筑受到妥善保护,甚至有许多学者在对它们进行专门的研究。而对比自己的国家,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祖先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古建筑遗产,如今却满目苍凉。梁思成和林徽因下定决心,一定要保护好中国的古建筑,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

梁思成的女儿梁再冰在回忆父亲时说:“随祖父(梁启超)搬到北京后,父亲对这里的团城、后来被拆除的‘金鳌’和‘玉蝀’两座牌楼,以及东面的景山等都很熟悉。这也是北京最美丽的地区之一,父亲对北京的感情可能此时已经开始。后来,当他了解到北京是世界仅存的完整古都时,这种感情就更深了。他的这种感情后来也传染了我,从我很小起,他就曾多次带我登上景山,让我从北京的这一‘中轴线’上,向四方望出,鸟瞰全市规划。父亲对北京所怀有的自豪感是使人难忘的。”

在抗战爆发前的几年间,梁思成和林徽因遍访国内古建筑,积累了大量的珍贵素材。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编写了一份“敌占区文物建筑表”,并附以地图,在上面标注了不能轰炸的文物,并同时送了一份给当时在重庆的周恩来。北平解放前夕,他又为准备攻城的解放军在北平的地图上对需要保护的古建筑作标记,以免在攻城时遭到破坏。与此同时,梁思成还与营建系的老师一起编写《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供解放军作战及接管时保护文物之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