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有趣故事 南霁云借兵,李光弼破史思明,段秀实不怕强暴
上下五千年 由土凤凰供稿
南霁云借兵
睢阳太守许远地位比张巡高,但是他知道张巡善于用兵,智勇双全,就请张巡指挥守城。叛将尹子奇带了十三万人攻城,张巡、许远的兵力合起来才六千多人,双方兵力相差很大。张巡带兵坚守,和叛军激战十六天,俘获敌将六十多人,歼灭敌军二万多人,使尹子奇不得不退兵。
过了两个月,尹子奇得到了增援兵力,又把睢阳城紧紧围住,千方百计进攻。张巡虽然接连打了几次胜仗,但是叛军去了又来,形势越来越紧急。
一天夜里,张巡叫兵士敲起战鼓,号令整队。城外的叛军听到城里的鼓声,连忙摆开阵势,准备交锋。等到天亮,还没见唐军出城。尹子奇派人登上高处眺望,只见城里静悄悄的,一点动静都没有,就命令兵士卸了盔甲休息。许多叛军将士紧张了一夜,一倒在地上就呼呼地睡着了。
正在这时候,张巡和雷万春、南霁云等十几名将领,每人带领五十名骑兵,打开各城门杀出来,分路猛冲敌营。叛军没有防备,阵势大乱,又被唐军杀了五千多人。
张巡想在尹子奇出阵指挥的时候,射杀尹子奇。但是尹子奇是个狡猾的家伙,平时上阵,总让几个将领伴随着。他们穿着一色的战袍,骑着同样的战马,叫唐军没法辨认出哪个是主将。张巡想出了一个办法。有一次,在两军对阵的时候,张巡叫兵士把一支用野蒿削成的箭射到敌阵里,叛军兵士拾到这支箭,以为城里的箭已经使完了,高高兴兴地拿着箭报告尹子奇。
尹子奇刚刚把蒿箭接到手里,城头上的张巡看在眼里,立刻吩咐身边的南霁云对准尹子奇射箭。南霁云本来是个好箭手,他一箭射去,不偏不倚,正射中尹子奇的左眼。尹子奇捂住脸,大叫一声,跌下马来。张巡下令出城冲杀,又打了一个大胜仗。
尹子奇攻城不成,反瞎了一只眼睛,哪里肯罢休。他回去养了一阵子伤,又带了几万大军,像箍铁桶一样把睢阳围住。城外的兵越聚越多,城里的兵越打越少。到后来,睢阳城里只剩下一千六百多人,又断了粮食,唐军兵士每天只分到一合(音gě,一升的十分之一)米,拿树皮、茶叶、纸张和着烧来吃。最后,连一粒米都没有了。兵士们熬不住,一个接一个饿倒了。
情况越来越危急。张巡没法,只好派南霁云带了三十名骑兵突出重重包围,到临淮(在今江苏盱眙西北)去借兵。
驻守临淮的大将贺兰进明(贺兰是姓)害怕叛军,不愿出兵救睢阳。他见南霁云是个勇将,想把南霁云留下来作自己的部下,特地为南霁云举行一次酒宴,请众将领作陪。
南霁云心里急得像火烧,哪里喝得下酒。他流着眼泪激动地说:“睢阳的军民已经有一个多月没进一粒米了,我在这里怎能忍心吃饭;就是吃了,又怎么能咽得下呀?将军手下有的是兵,眼看睢阳城陷落,不肯分兵救援,难道是忠臣义士所该做的吗?”说着,他把自己的一个手指咬了下来,咬得满口鲜血淋漓,气愤地说:“霁云不能完成主将交给我的使命,只好留下这个手指作证,回去也好有个交代。”
参加宴会的官员看了大吃一惊,都用袖子掩住脸,有的忍不住哭了起来。
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不肯出兵,只好离开临淮,从别处借了三千兵士回到睢阳。到了睢阳城边,被叛军发现,又把他们围了起来。南霁云带着人马,横冲直撞,在城下展开了一场血战。
张巡听到城外厮杀声,知道南将军回来,就打开城门,杀退敌人,把南霁云和一批兵士接应进城,只留下了一千人。南霁云把借救兵的情况向张巡、许远报告以后,城里的将士听到借兵没有希望,都痛哭起来。
张巡和许远反复商量,认为睢阳是江淮的屏障。为了保卫江淮,不让叛军南下,决心死守睢阳。城里粮食断了,他们就煮树皮吃;树皮吃完,就杀战马;战马杀光了,只好捉麻雀老鼠给战士充饥。
城里的将士、百姓被张巡的誓死战斗的精神激动了,他们明明知道守下去没有希望,也没有一个叛逃。
到了最后,全城只留下四百个人,尹子奇再率领叛军用云梯爬上城头,城头上的守军饿得连使弓箭的力气都没有了。
公元757年十月,睢阳城终于陷落。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等三十六名将领全部被俘。
叛将把他们一个个绑了起来,逼他们投降。他们把刀架在张巡脖子上,张巡冷笑一声,把叛将痛骂一顿。接下来轮到南霁云,南霁云没有作声。
张巡转过脸朝着南霁云高喊说:“南八(南霁云排行第八)!
男子汉死就死,可不能在叛贼面前屈服啊!”
南霁云笑笑说:“张公放心吧。我心里在盘算用什么办法来收拾他们。哪会怕死?”
叛将知道他们都不肯屈服,终于把他们杀害了。
河南节度使张镐得到睢阳危急的消息,赶快发兵,急行军赶到睢阳,打退尹子奇叛军,睢阳城已经陷落三天了。又过了七天,郭子仪带领唐军收复洛阳。
由于张巡他们的坚守,睢阳以南的江淮地区才没遭到叛军的破坏。
李光弼破史思明
唐王朝收复两京以后,安庆绪逃到河北,占领六十座城,继续顽抗。唐肃宗决定派大军进剿安庆绪。这一次进军,唐军一共集中了九个节度使带领的六十万兵力。这九路大军归谁统率呢,论地位和威望,应该是郭子仪和李光弼,但是猜忌心很重的唐肃宗,怕郭、李两人权力太大,故意不设主帅,却派了一个完全不懂打仗的宦官鱼朝恩作观军容使(监视出征将帅的军事长官),九个节度使都得听他指挥。
唐军攻打邺城的时候,史思明又举兵反唐,从范阳带兵救援安庆绪。六十万唐军,准备跟版军决战,还没来得及摆开阵势,忽然刮起一阵狂风,吹得沙尘弥漫,天昏地暗。九路大军没有统一指挥,就都像受惊的马群一样逃散了。
唐军打了败仗,鱼朝恩把失败的责任一古脑儿推给郭子仪。唐肃宗听信鱼朝恩的话,把郭子仪朔方节度使的职务撤了,让李光弼接替郭子仪的职务。
这时候,叛军又发生内讧。史思明在邺城杀了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整顿人马,向洛阳方面进攻。
李光弼到了洛阳,洛阳的官员听到史思明的兵势猛,有点害怕,有人主张退到潼关。李光弼说:“现在双方势均力敌,我们退了,敌人更加猖獗,不如把我军转移到河阳(今河南孟县),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李光弼下令把官员和老百姓全部撤出洛阳,带兵到了河阳,等史思明进洛阳的时候,洛阳已成了一座空城。史思明要人没人,要粮没粮,又怕李光弼偷袭,只好带兵出城,在河阳南面筑好阵地,和李光弼的唐军对峙。
李光弼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他知道眼前的兵力不如叛军,只好智取,不好力攻。他听说史思明从河北带来一千多匹战马,每天放在河边沙洲洗澡吃草,就命令部下把母马集中起来,又把小马拴在马厩里,等叛军的战马一到沙洲,就把母马放出来和敌人的战马混在一起。过了一会,母马想起小马,嘶叫着奔了回来,敌人的战马也跟着到唐军阵地来了。
史思明一下子丢了上千匹战马,气得要命,立刻命令部下集中几百条战船,从水路进攻。前面用一条火船开路,准备把唐军的浮桥烧掉。
李光弼探听到这个消息,准备好几百枝粗大的长竹竿,用铁甲裹扎竿头。等叛军火船驶来,几百名兵士站在浮桥上,用竹竿顶住火船。火船没法前进,被烧得樯倒舷裂,一下子就沉没了。唐军又在浮桥上发射石头炮向敌人的战船攻击,把船上的敌兵打得头破血流。有的连人带船都沉入水底;有的挣扎着爬上岸,没命地逃跑了。
史思明几次三番派部将进矿河阳,都被李光弼用计打退。
最后,史思明发了狠心,集中了强大兵力,派叛将周挚进攻河阳的北城,自己领了一支精兵攻打南城。
早上,李光弼带领部将一起登上北城,观察敌军军情,只见敌军黑压压的一大片,正一队一队向北城逼近。唐军将领嘴上不说,心里先慌了。李光弼看出大伙儿的心情,镇静地说:“别怕,叛军虽然多,但是队伍不整齐,看得出他们有点骄傲。你们放心,不到中午,保险能击败他们!”
接着,李光弼就命令将士分头出击。将士们虽然打得勇猛,但是敌人退了一阵,又来了后续部队。太阳已经到了头顶上,双方还不分胜败。
李光弼又召集部将商量,说:“你们观察敌军的阵势,哪个方向的战斗力最强?”
部将们回答说:“西北角和东南角。”
李光弼点点头,马上拨出五百名骑兵,派两名将领率领,分路攻打西北角和东南角。
李光弼把留下的将士都集中起来,严肃地宣布军令,说:“将士们看我的旗帜行动:我缓慢地挥旗,你们可以各自行动;如果急速挥旗着地,就是总攻的信号。将士们看到这个信号,必须奋勇向前,不准临阵退却。”说到这里,他拿了一把短刀插在靴子里,说:“打仗本来是拼死活的事儿。我是国家的大臣,决不死在敌人手里。你们如果战死在前线,我就在这儿自杀。”
将士们听了李光弼一番激励的话,都勇气百倍地杀上阵去。没有多久,部将郝廷玉从阵前转身奔回来,李光弼立刻派兵士带着他的剑迎上去,要把郝廷玉就地斩首。
郝廷玉见传令的兵士要杀他,大声叫嚷起来:“我的马中了箭,并不是退却。”
传令的兵士报告李光弼,李光弼立刻命令给郝廷玉换上战马,重新上阵指挥作战。
李光弼看到唐军士气旺盛,就急速挥动旗帜着地,下令总攻,各路将士看到城头旗号,争先恐后地冲进敌阵,喊杀声震天动地。叛军受到猛烈的攻击,再也抵挡不住,纷纷溃退,被唐军杀死、俘虏了一千多,还有一千多兵士被挤到水里淹死,攻北城的叛将周挚逃走了。
史思明正在继续进攻南城。李光弼把北城俘虏来的叛军赶到河边,史思明知道周挚已经全军崩溃,不敢再战,连忙下令撤退,逃回洛阳。
李光弼连续打退史思明的进攻,双方相持了将近两年。唐肃宗听信鱼朝恩的话,命令李光弼攻打洛阳,李光弼认为敌人兵力还很强,不该轻易攻城。唐肃宗接二连三派了宦官逼他进攻,李光弼冒险进攻,果然打了个败仗,李光弼也被撤了主帅的职。
史思明去了一个强大对手,就乘胜进攻长安。幸亏在这个时候叛军发生了第三次内讧,史思明被他儿子史朝义杀死。
叛军内部四分五裂,公元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
从安禄山发动叛乱,一直到史朝义失败。中原地区打了八年的内战,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安史之乱”。
段秀实不怕强暴
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了大功,威望很高,他怕唐肃宗猜忌他,自己要求解除兵权,连手下的亲兵也遣散了。唐肃宗死去后,他的儿子李俶(又名李豫)即位,就是唐代宗。吐蕃贵族趁唐朝西部边境空虚的机会,纠合了吐谷浑等几个部落共二十多万人马打了过来,一路没遇到什么抵抗,一直打到长安。唐代宗被迫逃到陕州(今河南陕县)。
唐代宗赶快请郭子仪出来抵抗吐蕃兵的进攻。那时候,郭子仪身边已经没有兵士了。他临时召募了二十名骑兵赶到咸阳,长安已经陷落。郭子仪派出将士在长安附近虚张声势,白天打鼓扬旗,晚上点起火堆;又派人进城找了几百个少年在大街上打鼓,大叫大嚷,说郭令公(对郭子仪的尊称)带了大军来了,人数多得数也数不清。吐蕃将领听了害怕了,抢掠了一些财物,就逃出长安。
郭子仪又立了一次大功,唐代宗回到长安后,重新封郭子仪为副元帅。过了一年,吐蕃、回纥兵又逼近邠州(今陕西彬县,邠音bīn),郭子仪派他的儿子郭晞(音xī)带兵去协助邠州节度使白孝德防守。
郭晞仗着他父亲的地位,滋长了骄傲情绪。他部下的兵士纪律松弛,有的兵士在外面欺负百姓,干了坏事,郭晞只当不知道。
邠州地方有些地痞流氓,觉得在郭家军里当个兵士,既没有约束,又有个靠山,就纷纷找熟识的兵士,在郭晞军营中挂个名,穿起兵士的服装。那批流氓和兵士勾结起来,大白天成群结队在街上为非作歹,遇到他们看不顺眼的人,就动手殴打,甚至把人打成残废。街上的商铺,也常常遭到他们的抢掠。
邠州节度使白孝德为这件事很头痛,但是他自己也是郭子仪的老部下,不敢去管郭家的人。
邠州旁边是泾州(今甘肃泾州北)。泾州刺史段秀实听到这情况,特地派人送信给白孝德,要求接见。
白孝德把段秀实请了来。段秀实说:“白公受国家的托付,治理这块地方,现在眼看地方上弄得乱七八糟,您倒若无其事。这样下去,我看天下又要大乱了。”
白孝德知道段秀实是个有见识的人,就向他请教。
段秀实说:“我看到您这里这样乱,心里也很不安,所以特地来,请求在您部下做个都虞候(军法官),来管理地方治安,怎么样?”
白孝德拍手说:“好啊,你肯来,我真求之不得哩。”
段秀实在邠州当上了都虞候。这件事并没有引起郭晞手下将士的留意,一些兵士照样胡作非为。
有一天,郭晞军营里有十七个兵士在街上酒店里酗酒闹事,酒店主人要他们付酒钱,他们就拔出刀刺伤主人,还把店堂里的酒桶全部打翻,酒全流到水沟里去了。
段秀实得到报告,立刻派出一队兵士,把十七名酗酒闹事的人统统逮住,就地正法。
老百姓看到这批害人的家伙受到惩罚,个个称快,人人高兴。
这消息传到郭晞军营。兵士们一听到有人居然敢杀郭家的人,都大吵大嚷起来,一下子,大家都穿戴好盔甲,只等郭晞发出号令,就跟白孝德的兵士拼命。
白孝德害怕了,直怪段秀实给他闯了祸。段秀实说:“白公不要害怕,我自会去对付。”说着,就准备到郭晞军营里去。
白孝德要派几十个兵士跟随段秀实一起去,段秀实说:“用不着了。”他解下佩刀,选了一个跛脚的老兵替他拉着马,一起到了郭晞军营。
郭晞的卫士们全身盔甲,杀气腾腾地在营门口拦住段秀实。
段秀实一面笑,一面走进营门,说:“杀个老兵,还用得上摆这个架势!我把我的头带来了,叫你们将军出来吧。”
卫士们看到段秀实泰然自若的样子,呆住了,报告郭晞,郭晞连忙请段秀实进来。
段秀实见了郭晞,作了一个揖,说:“郭令公立了那么大的功劳,大伙都敬仰他。现在您却纵容兵士横行不法。这样下去,能不大乱才怪呢!如果国家再发生大乱,你们郭家的功名也就完了。”
郭晞听了,猛然惊醒过来,说:“段公指教我,这是对我的爱护,我一定听您的劝告。”他边说,边回过头对左右兵士说:“快去传我的命令,全军兵士一律卸下盔甲,回自己营里休息。再敢胡闹的处死!”
当天晚上,郭晞把段秀实留下来请他喝酒。段秀实把带来的老兵打发走了,自己在郭晞的营里过了一夜。郭晞怕坏人来暗算段秀实,自己不敢睡,专门派兵士在段秀实宿营地巡逻保护。第二天一早,郭晞还跟段秀实一起到白孝德那儿道歉。
打那以后,郭家的兵士军纪肃然,没有人再敢违法闹事。邠州地方的秩序也安定下来。但是,不到一年,长安又紧张起来。
上一篇:3则中华上下五千年经典故事
下一篇:中华上下五千年里有趣的故事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