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米读书心得最新5篇 读后感
读后感 由优尔供稿一个十几岁的姑娘“琼宝”跟随母亲前去卖米,母亲为了一斤米多卖几分钱,散场的时候不得不把米又挑了回去,沉重的担子压在肩头,让十几岁的姑娘深深感受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下面9252儿童网小编给您带来卖米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卖米》读后感1
今日我想分享的文章叫《卖米》,70后,80后在农村长大的人看了估计都会跟我一样感动,觉得写的就是我们自我。至少我觉得是,这篇文章不仅仅勾起了我的回忆,也让我更加懂得今日的不易。
作为一个80后,我经历了作者以往经历的生活,也曾那么努力,只为有饭吃,有衣服穿,有书读,感激我的父母,不曾因为家贫抛弃过我们,坚持送我们上完大学,向我的父母致敬。
断断续续的想起许多以前的事情,对于此刻而言,是那么的宝贵,因为就是那样的生活,让我十分的独立,也从来不害怕任何的苦难。
人生第一次有自我的家的概念是我11岁生日那天,那天我们搬回了老家,在这之前,我们都住在村委破破烂烂的房子里,我和姐姐没有地方住就寄住在隔壁的小学,和一个有点远亲的教师作伴,儿时的印象仅有夏天忙不完的双抢。农村的我们,基本四五岁就要下田帮忙干活,不会割稻子就帮忙给打禾的人送稻把,再然后就拾稻穗,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轮流给各家帮忙,每一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晚上__点收工,等到暑假快结束的时候,身上被稻子割出来的一道道疤痕也就好了,我是一向到回老家以后,我的工作就是放学后洗衣服,然后去锄地,去种菜,去给菜地浇水,11岁开始就学会了做饭,自我缝缝补补。等到我上初中,姐姐就上高中了,只要家里有点好吃的,比如妈妈学校发了苹果什么的,我就得踩着一个破自行车从村里骑到乡里,再骑到隔壁镇上去给她送去。
我99年中考结束之后,母亲去岳阳找父亲了,我带着小我三岁的弟弟在家,去母亲代课的小学替她上课,等到住校的`姐姐高考完回家,我把弟弟送去外婆家,一个人独自坐着大巴去岳阳找父母,此刻想来当时的我真的无比勇敢,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我,带着刚好买车票的钱,转了三趟车从宁乡的乡下到县城再到长沙,再去岳阳,真不敢下想象要是坐错车了,不够钱了,遇到坏人了怎样办。那天正好是父亲42岁的生日,我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母亲在车站接到我之后,回到租住的小房子做饭,难得的做了一次水煮草鱼,还开了一瓶啤酒,当时的我多么无知和害怕贫穷,我很生气的跟母亲说,今日又不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么浪费啊?直到母亲说是父亲的生日,我一下子眼泪就掉下来了。此刻想起那天的情景,心里依旧战栗,为什么吃个鱼都是如此奢侈的事情?
等到我考上高中之后,家里的日子更加拮据,姐姐在高考失利之后去湘潭的小餐馆打工,却经常被客人吃豆腐,她打电话给家庭条件稍好的小舅舅,说想去复读,也亏得舅舅的支持才有机会再回到学校,得以上大学。而我,得感激我们乡下的“外婆菜”和各种坛子菜,还得异常感激的大姨,我们是封闭式的高中,仅有每周六午时两个小时能够出校门,我就借同学的自行车去大姨家炒上一瓶子干菜,这就是我一个星期的下饭菜,米饭是提前交了粮食到学校的,倒不用担心没饭吃。我们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跟我一般家境,也是这样,倒也不觉得多苦。只是后悔高三之前浪费了很多学习的时间,没有认真的去学习,把时间都花费在看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上,有时候甚至点着蜡烛看到天亮,仅仅在临近高考四个月的时候才开始努力,也感激自我的幡然醒悟,幸运之神的眷顾,让我以超出本科分数线7分上了大学。
大学也许是我最欢乐的四年了,因为离开了父母,能够暂时远离天天挂在嘴边的贫苦,大学的学费反正能够先欠着,期末还能够争取到奖学金,一个月200块的生活费绰绰有余。只是父母的负担更加重了,弟弟上高中了,姐姐和我都在读大学,难以想象那个时候父母的苦,只记得父母经常为了我们的学费和生活费到处借钱,只要是能借到钱的亲戚朋友他们都借过。大二时,父亲在清远打工,每一天连续上16个小时的班,在铜厂烧炉子,暑假回家见到满是伤痕的父亲,心在滴血,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告诉自我必须要赚钱,要让我的父母安享晚年。等姐姐和我大学毕业好几年,我们都还在为读书时欠下的债努力。此刻最终松口气了,能够为父母做点事情了,偶尔能够赞助他们出去旅行,带他们去吃顿大餐,买个礼物。
前几天我生日,母亲说祝我生日欢乐,我说我应当感激你们给了我生命,也给了理解高等教育的机会,让我从山里走了出来,我能做的就是尽我的本事让你们过好过舒心。
絮絮叨叨说了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都有艰苦的时候,我们都在努力先活下去,再去想好好的生活,生活不易,珍惜当下。
《卖米》读后感2
父亲给我推荐了北大才女张培祥写的《卖米》,我读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感受特别深刻。
文中介绍了张培祥与母亲一起担着五六十斤的米走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去几里外的镇上卖,这些米卖的钱要给父亲买药。
米贩子说:"1.8元一斤"。母亲陪着笑脸说:“一斤1.8元少,2元还差不多,我家的米多好呀!你看,又白净又细致"
中午了,米贩子都回城了。母亲的额头上挂着几颗豆大的汗珠。到了下午,还没有人来买,母亲着急说:"一斤1。8元卖出去也行呀。"可是再也没人来买了。
傍晚米沒有卖出去,张培祥只得与母亲把米原路担回。为了给父亲抓药,第二天还要去走十几里远山路的转步去赶场……
我放下书本深深地沉思,在一些偏远山区人们的生活还非常贫穷,他们只能依靠种地来养家糊口,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还要多攒些钱供自己的孩子读书,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同样是学生的我,住在县城里,不愁吃,不愁穿,还有零用钱,可以买好多零食吃。父母却还宠着我们,我至今变得只想吃零食,不想吃饭。而张培祥他们呢,连顿饱饭还吃不上。我给他们相比,我是多么的幸福。
电视上经常播放,在一些地方,还有的人供不起自己的孩子读书。
母亲生养我们付出许多,却从来沒有想要得到我们的回报。这是无私的母爱。所以我们没有理由顶撞我们的母亲。因为母爱可以胜过一切。
父亲在外面天天辛苦上班,什么活都去干,显得天不怕,地不怕,唯有我们生病了,出事了,他会害怕。父亲是最爱我们的人。生怕我们受了一点一丝的委屈。父爱如山。
所以我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我要好好孝敬父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卖米》读后感3
读完《卖米》这篇文章,我的心境久久不能平复。文中辛苦一天期待能卖个好价钱却粒米未卖的母亲,一下子让我想起了因分粮忍受屈辱而寻死的母亲。
儿时的记忆里,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一年四季总是起早贪黑,家里、地里连轴转。爷爷奶奶年迈,我们兄妹四个年幼,老的老,小的小,在村里常常被人看不起。那时候,地里的活仅有母亲一个人干。为了多挣工分,母亲总是拼死拼活地干,和大老爷们一样,干出粪拉粪、修河堤之类的重活儿。尽管这样,由于挣得工分少,我家总是缺粮户。
有一天午时,母亲高兴地对我说,生产队要分粮了,让我帮着她撑粮袋。一路上,乡亲们拉着车子,有说有笑地往村里的粮仓走去。我开心地在大人间跑来跑去,母亲默默地跟在后面。开始分粮了,队长每喊到一家户主的名字,那家人便欢喜地拿着粮袋过秤装粮。分完了一户又一户,我忍不住催问母亲:“咋还轮不到咱家呢?我急着吃白面馍呢,前几天我看见巧玲吃白面馍了,光想上去咬一口。”说着,我故意给母亲扮出个馋样。母亲笑笑,拍了拍我的头,却没吭声。
等到最终,天都黑了,也没听见队长喊母亲的名字。这时候,母亲细心翼翼地走到队长面前,低声问道:“大兄弟,俺家分的粮呢?”队长看都不看母亲一眼,没好气地说:“前几天不是给你说了,你家挣得工分太少,得拿钱来买。你不拿钱,咋给你家分粮?”母亲陪着笑脸说:“我已给孩他爸传话了,让他赶紧给家里寄钱。等钱寄回来了,立马交给队里。”队长不耐烦地说:“这样吧,你们啥时候把钱拿来了,我就把粮分给你们。”母亲急了:“大兄弟,您就先照顾照顾俺家吧,这几天家里都快断顿了。”队长蔑视地看了母亲一眼说:“你们家就你一个娘们干活,六七张嘴吃饭,想让队里养活你全家?”母亲像遭受了莫大的屈辱,竟杵在原地很久。突然,她扔下车子和粮袋,扭头疯了似的往村南头跑去。我吓得紧紧跟在后面,任凭我哭着喊着,母亲也不回头。我心里害怕极了,生怕母亲出什么事。一向跑到村南的机井旁,母亲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开始痛哭起来。黑暗中,她撕心裂肺的哭声,像刀尖一样深深地扎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我赶紧跑到她身边,紧紧拽住她的胳膊,哭喊着让她回家。母亲看着惊恐未定的我,一下子把我揽入怀里。过了好久,母亲才渐渐回过神来,打消了寻死的念头。
到了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职责制。我们村第一年刚推行时,乡亲们的心里七上八下都没有底,有的想承包土地自我干,有的还想继续跟着生产队干……就在大家犹豫观望的时候,我们生产队的狗蛋爷第一个提出来要承包土地“单干”。我的母亲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竟然第二个跟着要“单干”,惊呆了村里的不少人。他们背地里议论纷纷,说母亲不知深浅,要出风头。好心的邻居也多次劝说母亲不要逞能,可母亲十分要强,非要承包土地单独干。生产队里那些平时看不起母亲的人也很高兴,他们认为,最终有机会把我家这个“包袱”给甩掉了,等着看我们家的笑话。
之后,在母亲的坚决要求下,生产队按人均2亩地的标准,给我们家7口人分了14亩地。分地后,母亲满心欢喜,越发干得起劲,每一天风风火火忙个不停,浑身上下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在母亲的辛勤劳作下,分地后的第一个麦收季节,我们家的14亩地获得了大丰收。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们家的三间屋子里到处堆的都是麦子,一家人高兴得不知怎样办才好。爷爷奶奶忙着补粮袋,买席子围粮囤,而我和弟弟妹妹们坐在麦子上恣意玩耍,开心的不得了。这一年,母亲最终在别人面前挺直了腰杆。
第二年,那些等着看母亲笑话的人,看到我们家吃上了白面馍,他们纷纷效仿我家,提出来要承包土地“单干”。打那以后,我们整个村都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职责制,村里的所有土地全部分包到户,家家都有了自我的土地。
现如今,母亲再也不种地了,家里的十几亩地也全部流转给了种植大户,但她对土地的情结永远不变。
《卖米》读后感4
今日,我读了《卖米》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讲:一个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妈妈住在一个农村里,他们只能靠种农作物来赚钱过日子。有一次,她爸爸生病了,女孩只能和她妈妈把种出来的米拿到集市去卖。女孩和妈妈到达集市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人在卖东西了。一个米贩子看了看他们的米,问他们一斤多少钱,女孩妈妈想卖个好价钱,说两块钱一斤,米贩子说一块零八一斤卖不卖。她妈妈说不卖,之后,那个米贩子走了。之后又来了几个米贩子,都说一块零八一斤卖不卖,她妈妈都说不卖。她们就一向等啊等啊等,等别的米贩子来买她们的米。她就一向等。到了中午,太阳火辣辣的,晒得她们不停地流汗,可是不能去凉爽的地方休息,中午饭是吃从家里带来的咸菜拌饭。等到午时,还是没有人来买米。等到集市快散了的时候,一个米贩子走过来,说一块零五一斤卖不卖,她妈妈说一块一才卖。米贩子说:“集市都散了,还要价那么高,谁会买啊?哈哈!哈哈!”说完就走了。之后,女孩和妈妈一粒米都没有卖出去,没法给她生病的爸爸买药。
掩卷沉思,我明白了住在农村的人生活得很艰辛,他们只能靠种农作物来养家糊口,辛辛苦苦赚来微薄的钱,要想供孩子读书的确很难。我们住在城里,不愁吃,不愁穿,经济条件比农村好,生活幸福,我们要珍惜啊!
作为学生,父母为我选择了城里的好学校,供我上学,我们学校各方面的条件比农村学校好得多,我要珍惜,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卖米》读后感5
偶然,我读到北大才女张培祥的文章《卖米》,看后竞泪流满面,好半天缓过神来,才感到心口被辛酸堵塞。面对生活,恍然大悟。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啊!幸福,来之不易须更懂珍惜!
《卖米》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父亲卧病,家中长女帮母亲挑担卖米,本来以为米好可以多卖点钱,谁想到卖米的乡人极多,米贩子们趁机集体压价,不甘心被敲诈的母亲一点米也没有卖掉,更没有钱给父亲买药,最后只好赶更远的集市去低价贱卖。
人跟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有人在生活,有人只是活着。一斤米两分钱的差价,150斤米也就三块钱。现在的人,很难想象,谁,还会为了三块钱较真?谁,还舍不得吃一根两毛钱的葡萄冰冰棍?谁,还会扫起洒落地上的米去喂鸡?答案是贫穷的农民,只因为撑起一家很苦,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父亲在家等着米换钱买药治病,姐弟俩上学要钱,当姐姐与母亲出去卖米时,弟弟也才十一二岁的毛孩子,还不得不找着锄头去放水。
原来,有些人只是简单的生活,就已经花光了身上所有力气。
还记得那个拿命对抗14级台风的货车司机周荣吗?20____年8月23日,台风天鸽登陆广东。货车司机周荣,试图用自己的双手,撑住快要翻的货车,结果车倒人亡。因为,周荣靠货车养家糊口,家是他的全部,货车是他的命。他只是想保住全家人的命,却赔上了自己的命。
那一刻,周荣拼命撑起的不是货车,而是生活的重担。
世界上,其实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针,刺不到身上,就不知道有多痛。幼时的我,曾经嘲笑奶奶,说她天热舍不得开空调是小气,说她买菜时还价一毛或二毛是丢面子,说她捡食掉落在桌上的米饭是不讲卫生,甚至还闹过问她当年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的笑话。其实,在衣食无忧的今天,我们更不应该忘却生活的艰辛。
生活,就像一杯苦茶,不会苦一辈子,但会苦一阵子。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把握现在,珍惜拥有。不要为已经打翻的牛奶哭泣,也不要为即将落下的叶子担忧。相信吧,快乐的日子终将会来临!
人生不易,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