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范文7篇 读后感

读后感优尔供稿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通过三年的时间,所写的36封家书。下面一起来看看9252儿童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1

如果说了解是彼此沟通的桥梁,那么沟通就是在了解中开出的美丽的鲜花。

——题记 当我看完《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后,我感触极深。

《亲爱的安德烈》主要是龙应台先生和她的儿子安德烈的三十六封书信,同时其间也穿插了一些读者的来信。龙应台先生因工作原因与儿子几年未见,等到再相见,安德烈已是一米八左右的小伙子,已不再是龙应台先生《孩子你慢慢来》书中的小男孩安安。两人之间总有着一层隔膜,所以他们通过书信的方式来缓解这种尴尬的气氛,让彼此更加了解熟悉。

正如信中所说,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而龙应台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在信中,安德烈对龙应台“嘲笑有加”,而龙应台对安德烈“认真研究”,龙应台想重新了解自己长大的儿子。

信中,这对母子讨论了自己的价值观,讨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等。同时,安德烈也捍卫了自己喜欢的摇滚乐,喜欢的电影。他们通过一封封的书信,增强了彼此的理解与信任,从而在代沟上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龙应台先生对安德烈藏在心底的母爱,明白了,再优秀的父母,在孩子面前,也会焦虑地帮孩子在迷途中寻找出口,也会放下自己的尊严,甘于自己孩子的嘲笑。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安德烈希望被母亲理解的心情。我们慢慢长大,但却与自己的父母渐渐疏远。我们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懦弱变得勇敢,从懵懂无知的孩子,变成了懂事知礼的少年。我们在慢慢长大,父母却在慢慢变老。我们的父母也和龙应台先生一样渴望能够与自己的孩子沟通,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可有时,我们却用沉重的枷锁,锁住了自己的内心,不让任何人靠近。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也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因为懂得,所以珍惜。我们要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我们应该和安德烈一样,学会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多去了解自己的父母,多去关心自己的父母。了解与沟通会拉近我们与父母的距离,打破与父母之间的隔膜。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2

第一次看到《亲爱的安德烈》时还没有书,只是顺手翻阅第8期《读者》,读到龙应台和大儿子安德烈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的节选,感动的涟漪便一圈圈地在心中荡漾开来,经久不能平静。如同一个好看且有意义的连续剧,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去。安德烈走过的路、经历的事,也许有一天我也会遇到也会经历吧。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谢安德烈无私地把与母亲沟通的经历和我们分享。当我由懵懂无知,凡事依赖父母的孩提,成为了叛逆,急于追求自我与独立却因不够成熟而不时令人头的疼青少年,或轰轰烈烈,或跌跌撞撞得走过,直到我第一次看到那本书。我自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如鸿雁一般,在自己的天空中翱翔。我抗拒,尝试著逃跑。想跑离父母经验的网,跑离父母呵护的关怀。我坚持要往父母认知的远路甚至是错路走去,我强烈的逾越出父母所架设起的是非对错。现在想想,那时的我实在是过于冲动过于自负。后来,我买下了这本书。第一次阅读时,那感动却在不经意间被一个问题所取代。

为什么?为什么年龄相差近三十岁,又隔着两个不同文化的安德烈与他母亲能如朋友一般在信中畅谈?再往下读下去,我对这本书有了发自内心的心灵共鸣。书中那对于母子关系的描写让我觉得无比新奇,却又见解独到。安德烈的天真烂漫却又睿智幽默的性格让我印象深刻。母亲龙应台对安德烈的尊重与鼓舞令我感动。

渐渐的,我仿佛看到安德烈与龙应台面对面的谈话,有时是互相寒暄,有时是互相鼓励,有时在激烈的争论着什么,但这些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那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淡淡的爱。对,是了,正是这其中的爱,再加上母子二人的互相理解才有了这温馨美好的画面。再看看我呢,骄傲自负让我几乎完全听不进爸妈的劝告,有时和他们谈话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现在想来,多半是我的不对。或许,我需要好好想想?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3

这个寒假,我读完了整本《亲爱的安德烈》,其中《给河马刷牙》《两只老虎跑得慢,跑得慢》这两章令我感触颇深。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一生碌碌无为,觉得自己普通平庸。可是“你真的平庸吗?”其实要看你站在哪一条跑道上。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的人,看见那跑百米的人会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见那跑五千米的人气呼呼地追过来了,他会因而恐惧,觉得自己要被“淘汰”了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

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着大树和小草,小草就平庸吗?书中举了个提摩的例子:他从18岁开始失业,到41岁还在失业中。那么大了还没有工作,因为没有工作,也就没有结婚,没有家庭。每个家长都害怕自己的孩子跟他一样。为什么害怕呢?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没有意义。每天为了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不如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与其为了金钱和名声成为工作的俘虏,不如找一份能充分体验生活的工作。

龙应台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很多读者回信说自己就是在被迫谋生,我相信我身边很多成年人也都不得不被迫谋生。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活的自我而有意义呢?

不跟别人比名比利,而是要寻找自己安适之所在,那还谈何“平庸”?“平庸”是跟别人比,我们的终极负责对象是自己,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平庸”与否,不是在于你是否有成就,而是在于你做的是否有意义,是否快乐。这样看来,小草平庸吗?答案是“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4

让“它”拉近我们心灵的距离妈妈,最近我发现,你越来越不喜欢我了。总是叨叨絮絮地叫我做一些不必要做的“小事”——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当我做不好的时候,你还总是拎着我大骂一顿。还记得那次去和你逛超市时,就因为东西卖得有些贵,你就在反途中一路数落我,并叨叨絮絮地给我算了“一笔账”:什么书本费啦、衣食住行费啦、甚至水费、电费都算上了,我听着实在不耐烦,便“反驳”了两句,没想到这两句在我看来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话语,在你耳中却被灌上了一个新名词——顶嘴。众目睽睽之下,你举起手要煽我,我扭头躲开。于是,我发现你越来越讨厌我。相应的,我也越发的不喜欢你。

其实,我们还是互相深爱着的,就像《亲爱的安德列》一书中说的那样:爱,并不代表喜欢。爱,有时也会是不喜欢吧!我们的关系是愈来愈僵……那时,我感到我们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之间,就像白昼和黑夜,永远不懂彼此的心。想和你和解,却因那所谓的“尊严”而不敢……幸亏在这个暑假,“它”来了。它的全名叫《亲爱的安德列》。

我万万没有想到,它被带回家时,从来不爱看书的你,会第一个打开这本书,而且打开之后,就再也舍不得放下。我惊讶于那本书到底有怎样的魔力,会让以前“本书不沾”的你居然也加入到读书之列……于是,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我也翻开了此书。只轻轻打开了一页,我便再也禁不住这本书的诱惑了……因为,书中母子俩的关系和我们太像了,不是吗?随着龙应台和安德烈的脚步,我们慢慢地走,直到到达对方心灵深处,解开了死结,才又回到自己的心间……

从此,我明白,白昼与黑夜之间还存在着黎明,黑与白总还有交汇的灰,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互理解和接纳呢?现在,我终于明白,也感受到了,我们一直相互深深地爱着。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5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6

第二次读《亲爱的安德烈》感觉有所不同!我把自己和妈妈平时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一起带入书中,去感受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的差别。

书中安德烈生活极其幸福,丰富,充满乐趣,他可以喝酒,聊天,开party,旅游……遇到挫折,会有很多人鼓励他,成功的时候,朋友就会为他庆祝。而身在中国的我们,聊天,开party只会影响我们的学习,每天都是早早起床,上学,写作业,复习预习,偶尔的娱乐和放松。安德烈可以做的事,中国和他同龄的大多数人都只是渴望。我们也希望有那样放松的生活。

在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他们之间慢慢出现一座无形的墙,但在他们母子的努力下,这座墙,被击垮了。而我们,极大多数的孩子都在爸爸妈妈的身边,他们之间的代沟无声无息地变得越来越大,把他们越隔越远。他们也有寻找解决的方法,但有一些却只会更加地彼此伤害。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相差甚远,中国孩子从小就要努力读书,考大学,这段时间里,根本就像与世隔绝。读大学就为了张文凭,可以找份工作吗?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大学生没有工作?他们没有社会经验。在外国,他们经常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经验,他们的适应能力才更强。西方国家是那么尊敬小孩,在中国,只要家长聚在一起,就是是讲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没有在其他大人面前表扬过孩子,而是讲他们做事怎么怎么不好,他们以为这是谦虚,但孩子的自尊心更是被深深地伤害!

真希望中国的爸爸妈妈们读读这本书,体会一下快长大的孩子的内心,多给孩子一些放松的时间,让他们有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事,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父母也有自己的苦衷,一心为孩子好,帮他们打点一切,可我们也需要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啊。

真希望我们可以彼此了解!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7

从美国回来,恍若隔世的15天。怀揣着烦躁的心情去书店找书,在那些偏僻的角落始终没有找到它的身影,畅销书行列里的一瞥才终于让我找到了它。安德烈和龙应台的照片分别在封面和封底,我的内心一颤。儿子半捂着嘴,眼睛的焦点不知汇聚在何方,他在思考什么?母亲略带苍老的脸庞带着发自内心的微笑,她在思考什么?

我用了整整一个下午去阅读这本书。感,确实有很多,可突然觉得难以表达。我发现17岁的自己竟然是如此肤浅,和父母的关系是如此的若即若离。作为一个传统的中国女高中生,我又想离开父母,好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可是又离不开父母的照顾,是家里的小公主。所以我觉得我11月份决定报名学校的这次赴美交流2周的活动是非常明智的。不能和安德烈在美国的交流一年相比,至少我已经迈出一大步了。1月16日在学校集合赶往机场的那天,大巴启动的瞬间,车外二十几个父母无一例外的向我们挥手,他们目送我们。祝我们平安。那个时候的我有点想哭,第一次跨国半个地球绕过整个太平洋离开父母,他们的心里一定一有千丝万缕的不舍。可能是我没心没肺吧。这种感觉不一会儿就被旅途的新奇给代替了。我才真正体会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书中大量地提到了文化。但是大多是关于欧洲的文化,香港以及台湾的文化。上海是个多元文化的大都市,市井文化,欧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等。在这样的城市里生活,很喧嚣,也很累。每天家里学校两点一线,背着沉重的书包在这个川流不息的城市里游走。确实迷茫过,我们这样难道只是为了高考吗。为了一张名校的毕业证书在高级的公司里工作,慢慢老去结婚生子最后风光大葬。我们的人生似乎早已落入俗套,被世俗的枷锁紧紧套牢。我们总是这样匆忙,为了人生的一个又一个所谓的目标奔波。我也想哪一天能毫无顾虑地在一个路边的咖啡馆喝喝咖啡,和朋友没有止境地聊天,聊我们曾经的梦想,已经实现,或许永远不能实现的梦想。

不知道该如何结尾,那就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和父母之间减少隔阂,好好走属于自己的人生路。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