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 【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 由土凤凰供稿【原文】
19•9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原文】
19•10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译文】
子夏说:“君子必须取得信任之后才去役使百姓,否则百姓就会以为是在虐待他们。要先取得信任,然后才去规劝;否则,(君主)就会以为你在诽谤他。”
【原文】
19•11 子夏曰:“大德(1)不逾闲(2),小德出入可也。”
【注释】
(1)大德、小德:指大节小节。
(2)闲:木栏,这里指界限。
【译文】
子夏说:“大节上不能超越界限,小节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评析】
这一章提出了大节小节的问题。儒家向来认为,作为有君子人格的人,他应当顾全大局,而不在细微末节上斤斤计较。
【原文】
19•12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1)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2)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3)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释】
(1)抑:但是,不过。转折的意思。
(2)倦:诲人不倦。
(3)诬:欺骗。
【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些打扫和迎送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这些不过是末节小事,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子夏听了,说:“唉,子游错了。君子之道先传授哪一条,后传授哪一条,这就像草和木一样,都是分类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随意歪曲,欺骗学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终地教授学生们,恐怕只有圣人吧!”
【评析】
孔子的两个学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而且争得比较激烈,不过,这其中并没有根本的不同,只是教育方法各有自己的路子。
【原文】
19•13 子夏曰:“仕而优(1)则学,学而优则仕。”
【注释】
(1)优:有余力。
【译文】
子夏说:“做官还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学习,学习有余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评析】
子夏的这段话集中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去做官从政。同时,本章又一次谈到“学”与“仕”的关系问题。
【原文】
19•14 子游曰:“丧致(1)乎哀而止。”
【注释】
(1)致:极致、竭尽。
【译文】
子游说:“丧事做到尽哀也就可以了。”
【原文】
19•15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
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可以说是难得的了,然而还没有做到仁。”
【原文】
19•16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
曾子说:“子张外表堂堂,难于和他一起做到仁的。”
【原文】
19•17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人不可能自动地充分发挥感情,(如果有,)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时候。”
【原文】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1)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注释】
(1)孟庄子:鲁国大夫孟孙速。
【译文】
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人也可以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的旧臣及其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上一篇:微子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
下一篇:尧曰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