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

卫灵公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土凤凰供稿

【原文】

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原文】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

【评析】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原文】

15•37 子曰:“君子贞(1)而不谅(2)。”

【注释】

(1)贞:一说是“正”的意思,一说是“大信”的意思。这里选用“正”的说法。

(2)谅:信,守信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

【评析】

前面孔子曾说过:“言必信,行必果”这不是君子的作为,而是小人的举动。孔子注重“信”的道德准则,但它必须以“道”为前提,即服从于仁、礼的规定。离开了仁、礼这样的大原则,而讲什么“信”,就不是真正的信。

【原文】

15•38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1)。”

【注释】

(1)食:食禄,俸禄。

【译文】

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原文】

15•39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评析】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原文】

15•40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原文】

15•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原文】

15•42 “师冕(1)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2)师之道也。”

【注释】

(1)师冕:乐师,这位乐师的名字是冕。

(2)相:帮助。

【译文】

乐师冕来见孔子,走到台阶沿,孔子说:“这儿是台阶。”走到坐席旁,孔子说:“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来,孔子告诉他:“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师冕走了以后,子张就问孔子:“这就是与乐师谈话的道吗?”孔子说:“这就是帮助乐师的道。”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