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 【古文典籍】
古文典籍 由土凤凰供稿【原文】
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1),则为之也难。”
【注释】
(1)怍:音zuò,惭愧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说话如果大言不惭,那么实现这些话就是很困难的了。”
【原文】
14•20 陈成子(1)弑简公(2)。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3)。”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4),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5)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注释】
(1)陈成子:即陈恒,齐国大夫,又叫田成子。他以大斗借出,小斗收进的方法受到百姓拥护。公元前481年,他杀死齐简公,夺取了政权。
(2)简公:齐简公,姓姜名壬。公元前484 ̄前481年在位。
(3)三子:指季孙、孟孙、叔孙三家。
(4)从大夫之后:孔子曾任过大夫职,但此时已经去官家居,所以说从大夫之后。
(5)之:动词,往。
【译文】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报告那三位大夫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告诉那三位大夫吧’!”孔子去向那三位大夫报告,但三位大夫不愿派兵讨伐,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评析】
陈成子杀死齐简公,这在孔子看来真是“不可忍”的事情。尽管他已经退官家居了,但他还是郑重其事地把此事告诉了鲁哀公,当然这违背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戒律。他的请求遭到哀公的婉拒,所以孔子心里一定是很抱怨,但又无能为力。
【原文】
14•22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译文】
子路问怎样事奉君主。孔子说:“不能欺骗他,但可以犯颜直谏。”
【原文】
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译文】B>
孔子说:“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评析】
对于“上达”、“下达”的解释,在学术界有所不同。另两种观点,一是上达于道,下达于器,即农工商各业;二是上达长进向上,日进乎高明;下达是沉沦向下,日究乎污下。可供读者分析判别。
【原文】
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
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原文】
14•25 蘧伯玉(1)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注释】
(1)蘧伯玉:蘧,音qú。人名,卫国的大夫,名瑗,也孔子到卫国时曾住在他的家里。
【译文】
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让使者坐下,然后问道:“先生最近在做什么?”使者回答说:“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错误,但未能做到。”使者走了以后,孔子说:“好一位使者啊,好一位使者啊!”
【原文】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
【评析】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被人们广为传说的一句名言。这是孔子对于学生们今后为官从政的忠告。他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的事情。“君子思不出位”也同样是这个意思。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与“正名分”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原文】
14•27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评析】
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有所警戒了。
【原文】
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评析】
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有许多,这里他强调指出了其中的三个方面:仁、智、勇。在《子罕》篇第九当中,孔子也讲到以上这三个方面。
【原文】
14•29 子贡方人(1)。子曰:“赐也贤乎哉(2)?夫我则不暇。”
【注释】
(1)方人:评论、诽谤别人。
(2)赐也贤乎哉:疑问语气,批评子贡不贤。
【译文】
子贡评论别人的短处。孔子说:“赐啊,你真的就那么贤良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评论别人。”
【原文】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没有本事。”
【原文】
14•31 子曰:“不逆诈(1),不亿(2)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注释】
(1)逆:迎。预先猜测。
(2)亿:同“臆”,猜测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也不猜测别人不诚实,然而能事先觉察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就是贤人了。”
上一篇:子路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
下一篇:卫灵公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