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故事

中国民间故事 文王即位为什么没有穿黄袍

中国民间故事土凤凰供稿
季厉王被文丁王处死之后,周国众臣要求姬昌继位。这时姬昌也登上王位,但是他却没有换上黄袍,这是为什么呢?接下来还会有什么事情等待着他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王即位

散宜生说:“请大王换上黄袍。”

姬昌说:“不,我今天穿孝服登基是为了不忘国仇。”

吉辰到时,鼓乐齐鸣,身着孝服、头戴金冠的周文王,缓缓升殿……

聚仁殿是西岐王宫里朝廷议事的殿堂,精致的青铜方鼎焚着香烛,两只宝瓶中插着鲜花,小长方几案前坐着太子姬昌,两旁依次坐着几位周朝重臣。右侧是大夫散宜生、太颠、闳天,左侧是大将军辛甲、将军黄豹等。今天,太子姬昌召集他们议事。

姬昌扫视众人一眼,说:“季历王已经离开我们了,永远也不会回来了。然国一日不能无君,所以,我们当前最紧要的是推举一名国君。我虽然是太子,但我们的 先祖尧帝就是禅让给舜帝的。"姬昌顿了一下,又接着说:“所以还望众卿举荐贤良,以壮我大周之业,如有更合适的人选,姬昌我一定全力辅佐。”

姬昌话音刚落,散宜生大夫便禀道:“太子殿下不必谦让,您是太子、季历王亲手培养的继承人,理当在所不辞,况且即使推举贤良……殿下也必首当其冲,现朝中远未有能及殿下者。所以,当朝君王非殿下您莫属,望太子殿下准备即位,不必谦让。”

散宜生原是商国的朝臣,因直谏犯颜,被商王贬于边国,后又从边国投靠周国。他比姬昌大几岁,身材偏长,黑黑的须发,面白略方,木大的眼睛目光和蔼,不算高的鼻梁下,长着一双厚厚的嘴唇,给人以忠厚之感。

姬昌凝望着他的眼睛,显然深深被他的忠厚所感动。

“卑臣请言。”

姬昌见是太颠大夫请求禀奏,便说:“大夫请讲。”

太颠大夫是周国老臣,他面颜白皙,外表文秀。但却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忠臣。他随季历王赴商,刚从殷都逃出来,目睹了季历王被害的经过,现见姬昌谦让,便说:“先王被害前嘱托我等,不要忘记古公宣父王所言:‘我世当有兴者,其昌乎!”’

听到这话,姬昌心里大恸,他满眼噙泪。少年时代,祖父古公宣父王曾指着自己当众说的这句话,似乎又响在耳旁……祖父雪白的发须仿佛就浮在眼前,当时在一 旁的父亲季历王听了,面现欣慰的笑容也似乎就在眼前……姬昌正出神着,又听闳天大臣说:“这是先王要太子担负起伐商兴周的大业,能担此重任者,唯太子您 矣。再说,一个国家不但要有一个好的君王,更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王朝。以您的仁德和睿智足以驾驭一个王朝,我们作为其中的一员,全力支持君王,是我们的使 命。现在,老百姓忧心忡忡,惟恐边戎乘虚来犯,所以,请太子迅速即位。”

黄豹将军也道:“闳天大臣所言极是,为了周国社稷,请太子欣然受命,以顺天意,以遂民愿。”

辛甲、黄豹离席向姬昌跪拜道:“请殿下迅即登基,莫再谦让,我等愿恭从王命,大兴周国。”

散宜生、太颠、闳天也离席,向姬昌跪拜道:“为了周国的江山社稷,请大王不要再谦让,我等愿忠心辅佐大王,共强周朝。”

姬昌见状,十分感动,忙起身扶大家起来:“众卿快快请起,姬昌有负大家了,既然众卿这样信任我,那姬昌从命便是。”

大家这才高兴地站了起来。

姬昌说:“既是如此,那众卿便去做大典准备吧,待筮官占卜好日子我们就郑重举行,以安民心。”

“是。"众卿异口同声回答后便起身告辞而去。

姬昌出了聚仁殿,便往母亲太任的寝官走去。他沿着铺着鹅卵石的曲径,穿过一片松柏掩映的庭院,到了母亲的寝宫,侍女忙进去通报:“太子驾到。”

姬昌进到屋里,见晕倒了几次的母亲,并没有躺在床上,而是和丹丹一起在织锦。姬昌十分感动,他上前向母亲跪拜:“母亲大人,孩儿给母亲请安。”

“快起来吧!我好多了,多亏丹丹的精心照顾。”

姬昌向丹丹投去了感激的目光。

“昌儿过来,母亲有话要对你说。"太任吩咐道。

“是,母亲。母亲有病还要纺织,这样会把身体弄坏的。”

丹丹说:“自父亲遇难后,母亲一直就没有好好休息,母亲每天都含着眼泪和我们一起纺级。”

姬昌听了心里大恸,看着母亲哭肿的眼泡和消瘦的面容,眼圈不由得红了……他哽咽着说:“母亲您……可真是我们的好母亲。”

太任停了一下手中的活,眼睛凝望着窗外的松柏说:“国难当头,人皆奋起,何况身为王后,就更应以身作则,区区小病,岂能就此躺倒?”

“母亲,孩儿明白了,当以母亲为榜样,时时鞭策自己。”

太任站了起来,忽感一阵晕眩,几乎跌倒,姬昌、丹丹忙扶住了母亲。

太壬说:“昌儿,扶我到几案。”

于是姬昌和丹丹把母亲扶到了几案后坐下。

太任正襟危坐,姬昌见母亲十分严肃,便赶快在几案前垂手立着。

太任看了看儿子,郑重地说:“昌儿,新王即位之事,你们议好了吗?”

“议好了。我本想在朝中推举贤良,但大家谦让,非要我继位不可。”

太任点了点头道:“以你之才德,大家信任你也是在理的,我看这么多年来,你确实没有辜负先王、父王对你的教诲……”

太任接过侍女端来的水,喝了两口,又接着说:“既然先王有托于你,众卿又都信任你,那你就担当起来吧!登基大典要隆重一些,这样方可安抚民心,鼓舞朝廷。”

太任接过丹丹端来的药,喝了几口,又接着说:“散宜生、太颠、闳夭,都是跟随你父王的忠厚老臣,当然应委以重任。辛甲、黄豹二位大将军,是跟你父王出生人死的功臣,自当信任无疑。其他文武也都是你祖父、父王的忠臣,这个王朝我放心……”

“母亲说得是。”姬昌点头道。

太任又对姬昌凝重地说:“这个王朝是你公刘王、古公宣父王、季历王几代人培植起来的,你要珍惜,最重要的是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母亲,孩儿记住了。”

太任又说:“你父王强盛周国,本来只为富民,从无伐商弑君之心。现既然商王无端无过加害于我,我周族就当奋发努力,以壮国威。现找们暂时忍辱,也是为了有一天能够为国雪耻讨还血债,所以你今后定要好自为之,决不可辜负先王之托、朝廷之望。”

“是,母亲。”

太任说完站了起来,用手摸着头说:“昌儿,你快去做登基准备吧,我有点儿心慌,想歇一会儿。”

“是,母亲。要传太医吗?”

“不用了,休息一下可能就会好的。”太任摆了摆手说。

姬昌和丹丹把母亲扶到床上躺好,又给母亲盖好被子,姬昌便退出了。

太任对丹丹说:“丹儿,你也回去歇息吧,这几天多亏你了,我已经好多了。再说,姬昌现在太忙,你也应该去帮他准备一下。”

“是,母亲,那我就过去了。”

几天阴雨过后,天空放晴了,朝阳升起时,东方红霞一片。

西岐王宫,今天焕然一新,宫殿内外,旌旗飘扬,被风吹得呼啦啦响。殿堂内,白幔换成了黄旌,显得更加庄严。

王宫大殿,即将举行隆重的新王登基大典。九只国鼎排列在大殿两旁,大殿外青铜方鼎香雾缭绕,宝瓶插鲜;文武百官早已依次列于殿下。

姬昌在殿堂台阶下立着准备升殿。

散宜生见姬昌身着孝服,便走过来小声说:“请大王换上黄袍。”

姬昌说:“不,我今天穿孝服登基是为了不忘国仇。”

吉辰到时,鼓乐齐奏,身着孝服、头戴金冠的周文王,缓缓升殿。

文王端坐在先祖、先父立起的龙椅上,目光严肃地射向四方,两班文武立在殿下山呼:“文王万岁!万万岁!!”

文王目光炯炯,神色肃穆,他一摆手,说了声:“众爱卿平身。”

呼声渐停。文王环视了四周后,声调严肃地说:“众卿,承蒙大家拥护,我们周王朝终于又重新振作起来了。我们周王朝是帝喾王、后稷王、公刘王、古公宣父 王、季历王几代先祖殚精竭虑建立起来的。我们的宗旨是强国富民、敬德贤仁。然而,正当季历王领着我们遵循祖先的旨意奋发时,商王竞无端杀害了我们的大 王……”说到这里,文王声音哽咽了……他顿了一下稳定了一下心情。又说:“商王为什么要杀我们的季历王,原因就是怕我们强盛起来,我们并无过错,我们并未 少纳贡,何以惩罚我们?难道边国就该无端受辱?小国就该永远落后、永远弱小、永远贫穷?”

文王愈说声音愈激昂,文武百官们含泪点头,会场气氛十分严肃。

“我们的季历王不能白死,我们周族是个不屈的民族,我们的周王朝是个不灭的王朝。现在,当我们新王朝建立之际,为了不辱先王使命,不负臣民之托,我们要一起宣誓。”

于是,文王高声令道:“大臣散宜生、太颠、闳夭、辛甲、黄豹出列领誓。”

于是,上述几位被文王念到名字的王朝核心人物,便在鼓乐声中登人殿中,并列为纵行两排。

文王便带领满朝文武进行宣誓:我司徒、司马、司空、亚族、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们,商王残暴、降灾于周,杀我大王,辱我周族,现皇天震怒,令我周国,再 组王朝,重振雄风。现在,请举起你们的盾牌,竖起你们的长矛,让我们一起对先祖宣誓:文武百官的誓言震天动地,响彻王宫,传遍西岐。誓毕,文王又说:“自 古得道者昌、失道者亡,现在,周边三位边国将臣不堪商王的掠夺都投靠我们了,我们的力量一天天壮大,我们总有一天要报仇雪恨,向商王讨还血债。至于登基大 典从简,是因为我们国仇尚未报。当前最重要的是发展农桑和青铜冶炼。”

而后姬昌继续说道:“姬昌一定要继承先王的遗业,笃行仁政,强盛周邦。”

众大臣听了也振臂高呼:“笃行仁政,强盛周邦。”

周文王又说:“父王被文丁杀害了,国恨家仇一定要报。”

众大臣也一同高呼:“一定要报国仇。”

登基典礼结束的鼓乐响了起来,新登基的文王,在文武百官的簇拥下款款步出大殿。此时,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他们迎着东方的彩霞向前走去。

次日,姬昌就脱掉王袍到田地里和农人一起锄地,他对左右说:“要国家社稷强盛,首先要民富,那就得增产稷谷。所以我们必须带头下地。"泥土溅了姬昌一身,他毫不在乎,在场的老百姓都啧啧称赞新王,夸他体恤百姓。

这天,文王微服登上一小山丘,眺望过去,但见千里桑林、万亩良田,山坡上传过来悦耳的采桑歌。

文王循着歌声走了过去,见是丹丹和一群桑女正在采桑,丹丹见文王来了便跪拜下去:“桑女给大王请安!”大家听见大王来了也忙跪拜下去,文王请大家免礼。

文王看着大家说:“把蚕桑养好了,百姓就有衣服穿了。”

大家都愉快地笑了。

晚上,月光下,在后宫的庭院里,姬昌见丹丹在纺纱便走了过去,他深情地对丹丹说:“你白天去桑林采桑,晚上还要纺纱,真辛苦。”

丹妹说:“王兄我没事,只是你太累了。”屋里太后太任从窗里注视着月光下两人的谈话,面现笑容……

两人回屋后,太后说:“昌儿你也不小了,该给你们俩操办婚事了。”

丹丹听了绯红了脸,低下了头……

姬昌点了点头,兴奋地说:“听候母后安排。”

忽然,侍从来报:“大王有急事,商都帝乙王差人来了。”

三人都吃惊地盯着远方……

大夫的意思

大夫,多义词。大夫(dàifu)这个称谓,是古代的一个是官阶,不是官职。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古代医生位于大夫之列,由民间口传至今;而朝政中人现今读作大夫(dàfu)应是望文发音,至读音改变。
    为你推荐